Skip to content ↓

學生分享

May 2024

  • Esperanza 中國UWC 畢業年度2025

    Published 01/05/24, by Web Editor

    在中國常熟UWC就讀的Esperanza在第一學期結束後的反思與心得。

     

    正文:

     

    現實與理想的距離:UWC CSC term 1 reflection

     

    前言

    「去UWC對你自己好不好,只有你自己去了才知道」,這句話是面試官在UWC selection最後一輪面試中親口對我說的。當下的我基於對夢寐以求的UWC充滿無數美好的期待,默默在心裡道:「一定是好的」。然而,現實的UWC與我所想卻不盡相同……

               台灣定位

    身處中國校區,又身為台灣人,最常討論的問題無非就是「台灣主權」。然而,除中國同學、台灣同學、及美國同學對此議題相當了解,來自其他國家的同學似乎都只是有「台灣與中國關係緊張」的知識背景,而這些同學大部分(並不了解其他人的想法,故使用「大部分」)也將台灣視為一個「國家」。然而在這方面,庫克族人相當了解我的立場,並進一步討論。儘管台灣與庫克族在性質上不同,卻都存在著我們的嚮往。這種跨國際、跨種族卻擁有類似背景而討論各自境遇的對話真的很有意思。

    112 國慶日與部分台灣人及美國朋友(左2)共同慶祝

    對於時常被中國同學問關於台灣主權問題,我直接表達我想法,畢竟我認為這是UWC values 之一,但與此同時卻擔心著因為見解不同而影響情誼。令我訝異的是,我得到的回覆不是批評或異樣眼光,而是認同我想法並分享他們的見解。「如果我是台灣人,我也會覺得獨立比較好」、「中國跟台灣是不是很不一樣,所以沒有統一的必要」……。當然也會遇到意見相左的時候,但得到多元回覆、思維模式使我看見UWC 價值,更讓我更勇敢表現自己想法。

    還記得UWC Day當天,大家各自拿著自己的國旗、穿著傳統服飾與來自世界其他國家的同學們合照,那是我第一次感到這麼「沒有歸屬感」,因為在中國校區,台灣國旗並不適合且並不鼓勵拿出來。但我必不想破壞這麼有意義的一天,仍然與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們合照、舉著他們的國旗共襄盛舉。然而,當來自保加利亞的同學問:「Didn’t you bring Taiwan’s flag here?」,我先是露出尷尬的表情,再解釋原因。即使每被問一次,我就必須解釋一次聽起來累人,但我希望更多人了解台灣,我也不厭其的述說其中因緣。

     

    身分認同

    身在CSC,我時常感受到身份認同的問題,這使我相當不安。在一次DP1 Cohort Meeting中,學校提前發郵件告知學生,本次集合將將學生分為兩部分:Chines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students。中國學生將在Threater舉行“Cohort”;而國際學生則在圖館。看到郵件那一剎那,身份認同的問題再次擊打我心。首先,我不曉得自己屬於哪個群體;其次,我不曉得學校這樣操作的意義。這種分類給我不是很舒服的感覺,但也許是基於行政因素,我也只能給予尊重。

    到了Cohort當天,我沒有將身份認同視為我要去哪裡參加會議的決定因素,基於學校行政多數方面皆將台灣生視為非國際學生,我當天先去了Theater。然而,在Theater中,演講老師在談論「How to introduce our culture to our guests?」,看著中國學生很正常地坐著,我則是非常不安,想把自己埋起來,因為我打從心底不認為我應該出現在這。除了我個人身份認同的問題(我認為自己應屬於國際學生),再者就是此議題,我當然也是他們口中所謂的「guests」之一,我沒有理由、我也不想,出現坐在Theater裡,故我轉身離開,前往圖書館。

    圖書館中,則是校長被國際學生環繞,講述著對學校的不滿、討論可以如何改善的場面。來自各國的同學們發言聲此起彼落,發言權實在難求。我是倒數發言的人,於是我闡述身份認同的問題 “I don’t know who I am on campus. I feel like I’m neither Chinese n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當然我知道,因為在中國,許多UWC values 無法被落實,但我認為這是我表達自己的機會,更期盼改變的出現,所以選擇開口。

     

     

    多元群體?

    即使第一學期已過去,那日我第一天到UWC的畫面猶歷歷在目。

    跟我期待的差不多,在接駁車從機場前往校園的路途,我開心地與第一次見面、來自各洲、各國、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同學聊天。「這就是UWC diversity」,我告訴自己。大家興奮分享自己的經歷、想法、背景,等,UWC journey守章特別美好。

    然而,有個現象,我不將它稱為理想的破滅,反而視他為可以預見的情況。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南美洲人開始以群體為分類活動。各自吃飯、上課坐同一桌、各自健身……。這個現象很容易理解:文化背景相近的人、相同母語的人,自然更親近些。即是這隱形的分線不是太明顯,卻跟剛開學時,大家在canteen隨意找到位子就坐下、隨心所欲高談闊論的景象有所差異。

    我有時在餐廳吃飯,左邊坐墨西哥人,右邊則是來自秘魯的同學,而前面坐著智利朋友,餐桌上最常出現的不是國際共通語言,而是他的母語 — 西班牙語。我並沒有對這種情況反感,但他們每講完一段話就得摘要翻譯,好讓我理解,這使我覺得我的存在似乎造成了他們的麻煩。這個多元群體彷彿僅僅是多元「各」群體。

     

    Celebration of The Day of The Dead 亡靈節

     

     

    不同體系:不同學業、社交模式

    「卷」,可以理解為中國學業的代名詞。在UWC CSC今年 DP1中,中國學生及國際學生比例將近一比一。本以為校園中「卷」的氣氛來自中國同學,然而據我所知,不少國際學生更是拼命讀書,甚至願意跳過午餐,為課業做準備。課業固然重要,但在UWC中,過度專注於課業似乎會遺漏中有價值的事,這也使我認為校園中不那麼UWC。

     

     

    「UWC最大的價值在於人,20年後你絕對不會記得IB學了什麼,你會記得的是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相處的瞬間。」這句話,從台灣理事會主席口中聽過數次,因此我將它銘記於心。有次走在校園中與蘇丹朋友聊天,他竟也說他的國家理事會跟他說過同樣的話,這是我們即使處於百般忙碌的課業中,仍然騰出時間、踴躍參與課外活動的原因。這使我第一學期在課業方面沒那麼專注,應該說,我還在展新的環境、國際體系中尋找與往不同、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然而學著時間推進,我也逐漸找到步伐、漸入佳境,知道該怎麼面對各科內容。

    可能是第一次在國際體系讀書,這裡的社交方式與在台灣讀書時非常不一樣。我時常覺得「為什麼要我主動跟別人講話,他們才會跟我講話?」「如果我不主動,就沒有人主動跟我講話嗎?」,我本以為這種感覺是我從一個無比外向的人轉變為表現出內向樣子的結果,但似乎並非如此。有一次與庫克族的朋友談論這個問題,他則表示認同,恰巧,這也是他第一次在國際學校讀書,或許這就是原因吧!對於初次體驗國際學校生活的學生而言,在社交方面也許無法像其他長期在國際體系中的同學們如魚得水,但我仍然交到許多交心、來自各國的好朋友。

     

    由左至右為:美國朋友、印尼朋友、我、馬來西亞/俄羅斯朋友 我們那晚在commmen room (CR) 過夜

    結語

    在第一學期中,我結交了來自世界各個角落、各國家,不同母語、不同種族的朋友,我學習他們的各種母語打招呼、開玩笑。這種每天都以友好擁抱、親吻臉頰的方式打招呼非常奇妙,真的彷彿置身在小聯合國之中。

    非常感謝、幸運能被台灣理事會選為代表之一,也非常感謝親友們支持,我才能有像做夢一般地體驗。

    儘管在中國校區使我在UWC的體驗會與其他校區有所差異,然而,從第一學期中除了交到各種朋友,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缺點及不足,我將在學期盡我可能做好時間管理、踴躍參與各種活動,以及在各分面更加積極。

     

    秋冬時,校園內的樹葉紛紛轉紅

    Read More
  • James 中國UWC 畢業年度2025

    Published 01/05/24, by Web Editor

    在中國常熟UWC就讀的James在第一學期結束後的所見與反思。

     

    正文:

    CSC-FP 第一學期回顧

    (起飛前用樂高隨手拚出來的UWC Twaiwan)

     

    UWC留學,只不過是我國中時向大家分享的一個夢想,沒想到經過了幾年後,我將這夢想變成了現實,現在想想還有點不可思議。而今年八月自認為已經完完全全準備好的我,收拾好了行李,搭上了飛機,向著我的夢想前進。四個月過得好快,一眨眼,我不再是那個每次孤僻的小子了,我可以大聲的說,我是CSC community的一份子了。這短短的上半學期,我經歷了許許多多的事,而每件事都化為我的養分使我成長。

     

    (我的送機團隊,出發當天,我爸邀請我們家大大小小的親戚一起為我送行)

     

    我身邊的人聽到我要來中國讀書,大家的第一反應是「太可怕了吧,會不會很危險」而我自己只是笑著跟他們解釋,這是我的選擇,我自己會小心啦,不用擔心。我也跟他們說,你們不用把那邊想的那麼嚴重啦,我們只是站在不同的立場,不需要去討厭或批評他們。他們欣慰的說:「聽你這麼說,那我們就放心了」。

    剛開學時學校就有提到UWC CSC 的生活分成三的部分,Study、Social、Sleep,在剛開學的前幾個禮拜,我想我只有sleep的部分做的最好,每天一回到房間就倒在床上,然後就睡了,再次睜開眼睛就只想著晚上回到我的床上,日復一日這樣子。

    漸漸的我發現這跟我之前所想的UWC 生活完完全全的不一樣,我應該要趁著這個在CSC的機會,好好認識其他人,不管是中國內地的學生、香港學生甚至是從其他國家來的學生,我也可以好好磨練磨練我的英文能力,於是我就開始參加學校所舉辦的活動,HOUSE 活動也好,去球場打球跟其他人組隊也好,而我真的賭對了,我慢慢認識其他人了,我的朋友圈不再只限於台灣人或是說中文的人了,有了來自其他國家的同學了。我和那些朋友經常聊天,分享各自喜歡的事物,分享曾經旅遊過的地方,分享各自國家的美好,但卻不提起兩岸關係,因為怕會引起不必要的爭執。我就有一個室友,他對於兩岸的關係特別的激進,在剛開學時他就特別喜歡拉著我講兩岸的關係,但我是真的很不想談論這個,每次他滔滔不絕地講了一大堆,但我都只簡簡單單的回復了他幾句,最後他好像也發現我好像不喜歡聊到這個話題,他也就不再談這個話題。雖然說UWC是個很開放的地方,想說什麼做什麼都可以,但有些事情就真的沒辦法。

     

    (CSC Male Varsity)

     

    此外,我也加入了籃球知行和阿卡貝拉知行,在這兩個知行裡,我得到了很大的鼓勵,首先,籃球是我最喜歡的運動,透過籃球,我可以抒發我的壓力,緩解身邊周遭帶給我的焦慮,同時我也很高興能夠在第一年就入選為一隊,代表學校於其他國際學校比賽是我的榮幸,目標是為CSC贏得冠軍。另外,前幾年待在合唱團的我,決定調查看看之前沒有玩過的阿卡貝拉,我沒有像其他人對於音樂有很高的造詣,但我就是喜歡唱歌,而在經歷過幾次的練習以後,最終我們也在Christmas Concert 為 CSC Community 獻上一首「hallelujah」,備受好評我只能說。

     

    (阿卡貝拉,沒有Lilian,因為他當時不知道跑去哪裡了)

     

    再來是STUDY的部分,要適應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對於我來說太困難了,整個上課方式跟我之前所遇過的完全不同,這無形之中都成了我的壓力,我不懂不會的地方,我也不敢問,我的成績就一直不是很理想,而在一次與我的Advisory談話中,我就有向他提到我的問題,而他有給了我幫助,告訴我不要害怕,不要感到有壓力,壓力使人成長嘛。上課不懂就問同學、問老師,課前預習,課後複習,consultation time 也可以去找老師問問題,於是我聽取了他的建議,不懂就問,而我的成績也慢慢的好了起來,髓然說進步的空間還很大,但我相信只要我繼續努力,一定會越來越好的。而是乎我的Social、Study和Sleep漸漸地達到了平衡,我也不在像前幾禮拜過的那麼掙扎了。

     

    (Me and my DT product)

     

    第一個學期過的特別快,當還在認為我只是剛到的新生時,一瞬間,第一個 Summative week,Golden week,Project week,第二個 Summative week,然後在一個Christmas concert 就放假了,在這短短的幾個月中,我覺得自己變得不一樣了,不再是那羞澀的毛頭小子。

    最後我想感謝:我的父母、原聲教育協會、UWC Taiwan、Bari house、我的Advisory group、在CSC的台灣朋友們以及其他CSC的朋友們對我的鼓勵、支持與幫助,讓我能夠在UWC CSC擁有那麼美好的回憶。

     

    (My favorite Bari house)

    Read More
  • Leo 中國UWC 畢業年度2025

    Published 01/05/24, by Web Editor

    【非凡的體驗 新穎的體會】

    在中國常熟UWC就讀的Leo在第一學期結束後的所見與反思。

    -

    「無論是語言,傳統服飾,祭儀,飲食或者音樂等等,都存在著很大的區別,我常與室友談起文化差異的不同,第一次說神話故事給他們聽,第一次穿傳統服飾給他們看,找些傳統祭典的圖片及影片,分享歌曲等等,最有趣的是語言,有時在與家人通話時不時就會說族語的我常常讓他們好奇心發作,也想一起學族語,在這樣的環境下我也不斷省思自己的身分認同,在UWC裡,聚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與溝通是多麼珍貴的回憶。」

    -

    文中探討著Leo自己對於UWC CSC的初印象、課外活動、身分認同等,且分享自己獨有的文化。

     

    正文:

     

    前言:

    大家好我是來自南投縣信義鄉的布農族Leo,去年到中國常熟UWC校區就讀,以下分成四大部分分享我在UWCCSC上半學期的感想與省思。

    一. 校園初印象

    我在去年8月份(2023)來到了中國常熟世界聯合學院就讀(以下稱CSC),沒想到小時候希望可以到外面看看世界增廣見聞的機會真的就實現了,沉浸在美好的幻想裡,我不斷想像來到學校會遇到的事情,有可能交到非常多朋友,作業一大堆與時間賽跑又或者沒發生過的新鮮事等等。剛到機場時為了找接駁車走了一段路,最後終於找到CSC的老師們,也遇見了一群同車的國際生們,頓時就聊了起來,社交就是那麼的突然又有趣,與對方介紹來自哪裡,興趣,喜歡的科目等等,使我對CSC擁有的多元文化感到滿意,搭了將近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抵達了學校,炙熱的陽光灑進車裡喚醒還在夢中的我,緩緩揹起背包下車,第一眼看到的卻不是自己的家當,而是滿批人群站在校門口拿著各house的旗幟用力揮舞著,搭配著耳熟能詳的熱門歌曲,學長姊們熱烈的歡迎我們,指引新生到所屬的house放置行李,途中有人為我拖行李與我寒暄幾句,到寢室門口時也不忘微笑歡迎我,短短的五分鐘就讓人備感溫馨。

     

    Different houses on campus

     

     

    剛開始與室友們的接觸有點尷尬,他們都是在中國不同地方長大的,雖然都是用中文溝通,卻因為口音不同使溝通多些挑戰性,尤其我的台灣腔夾雜點原住民腔調在聊天時都要放慢語速他們才聽得懂,但也是很特別的經驗,不只口音,簡繁體、注音符號還有我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我與室友之間談話增加許多,課堂上同學們也都跟我有不錯的交流,無論是個人或者小組報告,多數人都很樂意分享心中想法。雖然跟想像中與外國人(國際生)接觸的機會不多,但在陌生的環境裡,大家都用心與來自各地的人交流也是我對UWC的想像之一。

    二. 校外活動(Project Week)

    Project Week時我們FP學生分別到兩座不同的小山體驗不同的戶外活動,例如爬山,蓋步道,高空繩索與製作橡皮輪胎等等,許多的活動都不是自己能夠完成的,在這些活動中我們學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例如爬山時,有人看地圖指引方向,有人負責隊伍的安全,也有人保護環境的整潔,大家都有屬於各自的工作要做,也會在有困難時互相指教幫助對方。

     

    Group of members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晚間大家一起煮晚餐的時光,所有食材都是靠大家平分背上山,在搭完帳篷之後小組集合分材料開始烹煮晚飯,不太下廚的我看到大家都在幹活時,也主動靠了過去詢問需要甚麼幫忙,我切了小黃瓜,煮沸了開水也把鍋碗洗了乾淨,不會下廚的拿起菜刀切起蘿蔔,不太說話的默默指導哪個材料先下,大家雖然做起平時不太擅長的事,但最終同心協力完成了今晚的一餐,累了一天的大家與supervisor一起吃晚餐順便聊聊近況,夜幕中天上的幾顆星星點綴著,我好像回到家裡一樣與家人一起吃飯聊天,不再總是一個人聽著音樂讀著書,朋友們晚上活力四射的玩起遊戲也暫時擺脫學校課業的重擔,只能說那次的經驗使我認識了更多的人,難忘且溫馨。

     

    夜幕下的帳篷與夜景

     

    三. 身分認同

    在華人居多的環境裡,我總感覺不到自己與他人有甚麼不同,但相處久了自己也有種屬於自己的歸屬感。在宿舍裡或課堂上,我常常與他人分享我的文化,對他們來說對台灣原住民族的認知是少之又少,在他人好奇心的驅使下,我不斷地回答所有問題,也漸漸發覺身分獨特的地方。無論是語言,傳統服飾,祭儀,飲食或者音樂等等,都存在著很大的區別,我常與室友談起文化差異的不同,第一次說神話故事給他們聽,第一次穿傳統服飾給他們看,找些傳統祭典的圖片及影片,分享歌曲等等,最有趣的是語言,有時在與家人通話時不時就會說族語的我常常讓他們好奇心發作,也想一起學族語,在這樣的環境下我也不斷省思自己的身分認同,在UWC裡,聚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與溝通是多麼珍貴的回憶。

     

    House photo on UWC day

     

    在UWC日這天,每個人都會穿上代表自己國家與文化的傳統服飾,大家不分你我地玩在一塊,欣賞各自獨特的服飾與裝扮,按下快門記錄這永恆的瞬間,也是最能凸顯自身獨特之處的一天,穿上族服的我深感欣慰,能將族群世世代代傳下的傳統服飾讓更多人看見,也代表台灣多元文化的象徵。

    我和朋友穿上族服的合照

     

     

    四. 結語

    懷著感恩的心,一路上要感謝的人是非常的多,我在這裡感謝每一位在這道路上陪伴並給予我鼓勵的每一位天使,讓我能夠有這特別的機會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也讓更多人看見台灣。總結這半學期的種種經歷,雖然有時不是心中想像一模一樣的UWC生活,但也在每一次的錯誤中學習,化成繼續向前努力的養分。

    如果選最能代表這段時間的一個字,那就是「新」,與新的人們交流,新的制度學習,新的環境適應以及接受新的自己,許多的第一次就在這裡發生,無論是之後的新學期或者挑戰都還是未待續的故事,期許自己放寬心,真誠對待每一次學習的機會與過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