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學生分享

July 2022

  • Amber 德國 UWC 畢業年度 2021

    Published 29/07/22, by Admin

    Amber 去年從德國 UWC 畢業, 並順利獲得到美國上大學的機會。在美國歷練一年也讓她更能體會UWC教育的可貴。對UWC有興趣的同學和家長,可以報名參加7/30下午2-4點的線上說明會 https://fb.me/e/2CzaFR29Y。2023年度甄選將於8月開始,申請書可在本FB下載。

    距離從德國UWC(RBC)畢業已經有一年又兩個月了。在美國的University of Florida順利的從大一登出,我想我也許能提供學弟妹們一個不同的觀點。

    RBC對我來說仍是第二個家,而且永遠都是。還記得剛到美國時會不定時的翻開手機相簿回顧剛到RBC時的片段,看著那些照片我總是能想起學生宿舍油漆混合木頭的氣味,和德國南方夏天溫暖的陽光。我深刻地記得我當初的稚氣、興奮與害怕。一開始對自己的英文不是很有自信,常常在交朋友這方面備感壓力。時間久了才漸漸明白喜歡你的人不會因為你的表達能力評斷你。我很幸運得遇到一群個性鮮明、志同道合的朋友,幫助我重拾自信,也讓我在人際社交上感到容易許多。有了在RBC的磨練和自我成長,到美國後的我對於交朋友這件事就覺得得心應手,朋友也更是常常認為我是團體內最幽默的那位。

    到了佛羅里達後,我的朋友圈仍然大部分都是從UWC畢業的學生。有人說這是UWC的同溫層,我倒覺得其實不然。從UWC畢業的人固然對彼此的了解比其他高中的人深刻許多,然而,我認為是兩年前那份離鄉背井的勇氣、兩年中不斷自我檢視、成長,以及兩年後多元包容的思想,讓UWCers常常認為還是和其他UWCers比較容易有深交。還記得在RBC時,各國文化是餐桌上最下飯的最佳話題了,到了美國,我很開心我不僅能夠延續在RBC的經驗,繼續認識更多不同國家的人與文化,還能聽他們講述自己UWC的趣事。UWC真的每間分校的課程和活動都完全不一樣,彼此的分享、比較,甚至是”戰校”的辯論真的非常有趣!

    因為從UWC畢業的人大部分都會爭取Davis獎學金赴美念大學,所以與好朋友再見面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我在春假時到紐約、寒假時到加拿大,都有和在RBC要好的朋友相約見面,見面後又是滿滿的聊天敘舊和近況更新。我體會到在UWC所形成的羈絆,是那種就算很久沒聯絡,見面還是能一見如故、遇見彼此國家相關的人事物還是會想起彼此,並與對方分享的那種革命情感。

    真正到了美國後我才領悟到Davis scholarships對我莫大的幫助。我從高中時我就一心嚮往要出國大學,但是我的家境並不富裕,單靠媽媽的收入完全無法讓我出國留學,而加重媽媽的經濟負擔是我最不希望發生的事。到現在我還是會感謝兩年前的自己鼓起勇氣到UWC闖蕩,讓我能一圓到歐美留學的夢。不僅如此,因為有了IB學程的磨練,我對大學課程並不感覺太困難。我知道如果當初從北一女畢業後直接來美國,這種種寫作和全英文的教學絕對不是我能負荷的了的,而且我也肯定無法輕易地踏出中文的舒適圈去交朋友。

    這麼多文字還是無法表達我對RBC的懷念,那份青春無憂的時光以及在異地的新鮮感。歐洲環保、親近自然以及守法自律的社會風氣還是會讓我想藉由大學交換的機會”回家”一趟。儘管我講述了許多RBC對我來說永生難忘的正面影響,那兩年仍是充斥著挑戰與挫折感。當然會想家、當然會受委屈、當然會覺得寂寞、當然會想要放聲大哭,不過,我想說的是,苦吃下去就不苦了,撐過去了就是自己的,沒有任何一個環境是完美的,重要的是自己在其中汲取到了什麼。UWC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的地方,但它絕對是個,回頭看後會驚然發現自己已經成長了許多的地方。鼓勵所有還在UWC努力的學弟妹繼續加油,享受在UWC的酸甜苦辣!

    Read More
  • Ivy 亞美尼亞 UWC 一年回顧

    Published 28/07/22, by Admin

    Ivy 在亞美尼亞 UWC 的一年回顧。UWC Taiwan 將於本週六7/30下午2-4點舉辦線上說明會,歡迎有興趣的家長和同學報名參加

    https://fb.me/e/2CzaFR29Y。2023年度甄選將於8月開始,申請書可在本FB下載。

    倚靠在飛機小小的窗戶旁,晚霞浸染了淡漠的潔白、跳躍的火紅以及溫柔的鵝黃,想起曾在網路上看過一段文字:「當回頭望著那些小事,細節依然清晰,嘴角自然揚起。沉重肩膀卸下一切變得輕盈,滲透縫隙成為了永恆記憶。」兩百多個日子緩慢交織於雲彩中,綿亙千里,久留於心。

    第二學期是在漫天飛雪中開啟。一片白茫伴隨而來的是疫情的爆發,冗長的確診名單,許多課堂的人數都只有原先的一半,不斷在雪地裡滑倒、壞掉了兩個多月的電腦、舞會因為配對到的second year 得covid 所以沒有buddy,種種都讓剛開學的心情與氣溫一同驟降。二月中,當疫情似乎終於要停歇,我卻又意外地成為最後一波名單上的人,原先排練好的regional evening 也因此無法參加,只能在醫護室裡看著大家表演,淡漠的心情溶入潔白的雪花中,化開來惹了日子一身溼。

    幸好在春暖花開之際,亞美尼亞解口罩令,校園再次向外開啟。於是去首都看了人生第一次的歌劇、參與桌遊的設計、藝術課去廢棄工廠校外教學、協助路邊的牆壁重新粉刷⋯等。其中最深得我意的還是到當地社區服務,而這也是當初選擇UWC的 一個重要原因:回饋社區。不是第一次教中文,卻是首次教外國人中文。從發想、討論、制定完整的教案,再到真正去上課,過程比預想的要有趣許多。木質教室裡,看著亞美尼亞的國中生用中文講出自己是誰、幾歲、喜歡什麼食物等等,便覺得整個世界都可愛了起來,甚至有個小女生連Instagram 名字也改成中文。三個月的教學不只讓中文被更多人看見,我也從中收穫了友誼和亞美尼亞語,像是兩條平行線悄然交會,一顆台灣的心和亞美尼亞產生連結。

    而原先失去的regional evening 也透過藝術展及英文課以另一種方式重新得到。學期末時DP1要辦一個小型的藝術展,我已「小地方」為主題,將台灣的角落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呈現,希望讓大家看見台灣的每個小地方都有其美麗之處,我的室友也特別傳訊息說看完我的畫他們也想來台灣:)而下學期的畢業展我也打算以台灣草根人物為主軸,結合暑期實習所習得的議題,把台灣用畫筆留在亞美尼亞。最後一堂的英文課老師請我們將自己國家在抗議時曾用過的歌曲分享給大家,偌大的教室裡「島嶼天光」的聲音嘹亮響起,聽著MV 裡太陽花學運的人用擴音器大聲的喊著:「因為我們是,民主的台灣!」火紅色的熱血在心裡翻滾跳躍,儘管離開台灣已近10個月,心還是緊緊繫在這個小小的島嶼,火苗未曾熄滅。

    五月的Dilijan 日出很美,回台灣的前一天,我坐在陽台上看鵝黃色的太陽從墨綠山林中緩緩升起,映照土地結實的胸膛,低聲召喚白晝來臨。回想過去十個月的時光,認真感受過不安自卑思鄉害怕,然後學著反思學著調整,終於漸漸找到自己的步伐。無論喜歡熱鬧抑或偏好靜謐;無論善於社交又或安於獨處,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不是總要跟多數人一樣才算值得,UWC experience 是因為自己創造才獨特。如今捨棄了搖擺不定的頻率,換來更加堅定的前進,帶著一樣的初心,相信漫漫長路終會看見黎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