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學生分享

December 2022

  • Debby 中國UWC 畢業年度2024

    Published 31/12/22, by Web Editor

    Debby 分享她在中國UWC的成長,相信中國校區明年會重新開放錄取海外學生,還有高額助學金提供給中低收入或原住民等學生。大家千萬別錯過第二輪甄選,報名請到http://bit.ly/3IbN1bl,1月28日截止報名。

    UWCCSC 生活經驗分享

    在艷陽高招的午後抵達廈門機場,引擎聲漸弱的同時,心跳聲也逐漸增强,望向窗外,一場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旅程即將就此展開…

    入境or困境?

    8月底入境中國,為配合當地防疫政策,我一下飛機就被帶往了所謂的“盲盒旅館”,當時雖然祈禱了許久卻還是抽中了網路票選倒數幾名的防疫旅館,幸好到達旅館時防疫人員都十分的親切,還給了我們入住小禮品,讓我對於隔離的初印象并不是那麽的糟。然而,當夜幕漸漸落下,看著空蕩的房間和城市,一股不知如何形容的情緒突然涌上心頭,和媽媽通電話時眼淚便不爭氣的流了下來,一聲“再見”瞬間變得難以說出口,因爲不知道下次見面究竟會是何時…?

    “中國” — 一個對於台灣人來説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在我確定要來到中國讀書之後,身邊免不俗的傳來很多的聲音,儘管是在UWC這樣一座充滿國際氛圍的學校,整體來説擔心仍然大於看好。然而,旁人投來的異樣眼光和評語對我來説,在UWC Value的面前都不算什麽,因爲只有我清楚的知道自己是怎麽來的?又是爲何而來?與其盲目的傾聽旁人的流言蜚語,我更希望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認識這座城市。

    初登小島

    經歷了令人挫折的隔離期之後,登上小島的感覺真的讓我仿佛來到了“世外桃園”,儘管在來之前我已經在校網看了不下幾十次的校園3D導覽,親自造訪之後,我仍深深的被整座校園的宏偉給震撼得久久不能回神。CSC的校園,如果要我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就是“偏僻”,雖然生活機能確實不太方便,但是中國發達的“外賣軟體”恰恰彌補了這一缺點,有什麽需要的只要在手機上輕輕一點,基本就能送到眼前。而平時,正也是因爲這清幽的學習環境,所以使人沒什麽太多的雜念和誘惑,能好好享受學習,享受UWC life。

    UWC Study

    IBDP, 又名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如果對其稍有瞭解的讀者們應該知道,IBDP其實是一個奇妙的平衡體,無論是在課内及課外的活動,抑或是在學習科目上的安排,都讓學生能夠有很大的彈性來爲自己安排學習步調,然而,正也是因爲這樣的彈性,若是自己不夠自主,很容易就會失去掉原本平衡的生活狀態,對於一個從小在體制内讀書長大,課業學習總是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我,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及生活步調,無疑是我上島之後所要面臨的一大課題。

    所幸,在UWCCSC裏,我們有很棒的教學團隊很優質的advisors,總是能夠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給予我們及時的幫助,因爲全校無論學生或老師都生活在一起,總人數也就700多人上下,所以老師和同學之間的關係其實是很親近的。加上IBDP採取自主選課及小班制,一般班級人數基本都不超過20人(甚至我的西班牙語班只有4個人><),所以老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針對個人的學習狀況來做輔導。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次,因爲我剛轉到難度較高的數學班,所以被數學老師叫到辦公室補前面沒上到的課,老師跟我説,無論之後遇到什麽困難都歡迎到辦公室找他算數學,直接當場把知識點學會,因爲他不希望我們還要自己花錢補習,“我自己就有能力教給你們的東西,爲什麽還要讓學生自己去花錢補習呢?” 這句話真的令我十分感動,感覺老師是真的在為學生着想的。在UWCCSC裏,老師們常常會對學生說:“You know I’ll always be here for you.” 對於尤其像我這樣在異鄉求學的學生來説,真的感覺十分溫暖,學校真的就像是“家”一樣。

    UWC Life

    在CSC,雖然今年因爲疫情,我們仍然沒有太多的“真”國際學生,感覺有點可惜,但很慶幸的是,學校依然透過很多元的活動來維持UWC value的展現,如:UWC day, color run…等,在這幾個月内,我也有幸的跟大多數的國際學生成爲了朋友,他們分別來自韓國,澳洲,玻利維亞…等。大約一個月前發生的梨泰院踩踏事故,我也和來自韓國的同學稍微聊了一下她的看法,果然對事情也有了不一樣的見解。

    在CSC這樣一所全住宿學校,宿舍生活也是非常令人興奮的一件事,因爲不同於一般室友的關係,每天就連假日都生活在一起,其實彼此之間更像是家人一般,我們總是會在common room一起看電影,一起吃飯,有時也會舉行house activity,算是非常繽紛的住宿生活了!在CSC,我們共有11個house,每個house都有屬於自己的名字,吉祥物和代表色,以我自己來説,我被分配到的是“Bayt”,在阿拉伯語中就是“家”的意思,而我們的吉祥物是鯊魚,代表色是藍色,我們在集會會喊的口號就是:“Shark bayt ooh ha ha!”,很有趣的是,我們的Hoh常常會用“sharks”來稱呼我們,據我所知,我們house當中基本上每個人也都會有屬於自己的鯊魚小物,像我有的就是一隻鯊魚娃娃,very proud of being a shark of bayt!

    逆境與挫折

    在CSC生活的這四個月來,其實我自認是過得算比較快樂的一群人了,近幾年在中國,“卷”這個形容詞相信不少人都聽過,為了能夠考進好的大學,有好的工作,許多人寧願“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別人”。在來到中國之前,我就不斷告訴自己,要跟自己比,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不是一昧盲目的跟別人比較,或許是已經做好了思想和心理上的準備,來到這座大多由中國學生組成的校園後,我並沒有被卷得很慘,相反地,我看著每天平均睡眠3小時的同學們,竟還覺得自己十分幸福,至少每天睡滿了7小時還可以完成該做的作業。

    但說實在的,看著別人每天熬夜然後拿著all 7的成績單,我心裡不免還是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努力,直到我跟advisor聊過之後,他告訴我:“你要選擇當跑長途的跑者還是跑短程的衝刺者?如果沒有好的精神和健康的身體,妳還能夠好好讀書嗎?”這一番話真的點醒我了,也讓我更堅定的知道自己要找對努力的方法,認清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昨天的自己!

    而除了同儕間的學業競爭,“兩岸關係”勢必也是台灣學生一定要面對的課題之一,在這一部份,其實我很慶幸自己沒有遇到過例如歧視的問題,因為我確實聽說了身邊的台灣同學在自我介紹時說了:“I’m from Taiwan”而被糾正的事情,而我的西班牙語老師也告訴我,說自己有次在教課時不過是把Taiwan和 China 同時寫在了白板上(因為當時班上有台灣學生,老師剛好要教如何用西語自我介紹),就被其他的中國學生糾正說這兩個地方不能同時出現。

    我必須說,諸如此類的問題確實會發生在CSC的校園裡,但難道只因為我們是少數來自台灣的學生,就只能默默忍受嗎?其實並非如此!為了翻轉中國學生對台灣的刻板印象,我主動在課堂上介紹台灣特有的文化,例如:注音和倉頡的使用及台灣和中國的發音及用詞差異等,大家其實都十分的有興趣,有一個同學甚至主動的跑來跟我說我的台灣口音很可愛,不但在上課的時候學我的口音說話,還叫我多教她多一點台灣用詞呢!

    結尾

    總的來説,一個學期已經結束,我在UWCCSC的1/4也已經過去了,在CSC的這4個月裏,我過的算是十分的愜意,生活在異地,有歡笑當然也有淚水,但無論經歷什麽樣的困難與低潮,我很慶幸身邊總是有如同家人一般的老師及朋友們陪我一起面對,也很慶幸我所遇到的人都還蠻善良及熱情的。雖然這一年經過疫情的衝擊,我們的生活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但學校還是竭盡所能的用各種辦法在維持UWC該有的生活體系,也幸好在2022的最後終於傳來好消息,2023中國將重新開放,不但意味著防疫條件放寬,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將迎來更多的國際學生,為UWCCSC注入更加多元的文化及更加活力的學習環境。

    最後,我也想再一次的感謝給我這個難得機會的UWC Taiwan理事會及我的媽媽,也謝謝一路陪伴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同學(家人)們,在新的學期及新的一年,希望我們可以有更豐富的UWC life,一起加油吧!!!

    可能是 1 人和站立的圖像

    未提供相片說明。

    可能是室內的圖像

    可能是 4 個人的圖像

    可能是戶外和樹的圖像

    可能是橋樑的圖像

    可能是天空、摩天大樓和紀念碑的圖像

    Read More
  • April 英國UWC 畢業年度2024

    Published 31/12/22, by Web Editor

    聖誕快樂🎄🎅🤶🎄! 聖誕夜帶來英國UWC April的分享,祝大家節日快樂!

    在從維也納前往法國南部的火車上,嘗試著在七個小時裡,將這四個月以來複雜的情緒和豐富的體驗轉換成文字,卻發現無法用三言兩語描述這四個月以來自己的變化與體悟。回想這學期,絕對是今生最緊湊、最情緒化、又多采多姿的一段時間。

    UWC 是我從國中以來便夢寐以求的學校。第一次聽到這間學校就被它促進和平的理想、多元背景的學生、回饋社會的理念深深地吸引住。而三年後,自己終於成功申請上這間與眾不同的學校,並且抱著忐忑與興奮的心情踏上了追逐自己理想的旅程。

    在前往英國前,寫下了對自己的期許:

    「希望自己可以不忘自己前往的初衷,記得在台灣這片土地的溫暖與人們,銘記所有自己曾接受的幫助,並且保持著這一切去坦然地擁抱所有接下來的際遇」

    經過了16個小時的飛機後,馬上開始了獨一無二的UWC體驗。在前往學校的4個小時巴士上遇到了來自黎巴嫩和阿根廷的學生,和她們聊了各自的生活、文化、政治與國家。以前在新聞上看到的黎巴嫩大爆炸、阿根廷示威遊行變成了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與敘述。

    經過一整天的長途跋涉抵達學校後,便開始為期一個禮拜,每天瘋狂15小時社交時間。

    一到學校便馬上注意到整個學校的國際化:大部分的學生都是混血兒、一生中在多個國家居住、在不同國家的國際學校就讀、同時會講三四個語言都是非常普遍的能力。對於從小在台灣長大、爸媽也都是台灣人的我來說,如何在這些充滿色彩與國際化的學生們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變成為了我的第一個功課。

    一、心境轉變

    <自我認同與肯定>

    在這裡,每個人都有非常特殊的故事、擁有多重國籍、精彩的人生體驗、具有特別的才藝,我也時常因為這些光鮮亮麗又自信的人覺得相形失色,覺得自己很渺小、很無趣。後來讓自己稍微能夠度過心坎的方式是開始不斷地問自己:「我願意用我現在擁有經驗去換取他們那些「我羨慕」的體驗嗎?」。時常透過這樣的反思才能夠再次找回對自己的賞識和自信,並且對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經歷感到驕傲。

    <與台灣的連結>

    以前在台灣時,時常會認為國外的教育、悠閒的生活、歷史悠久的環境、開放的價值觀與懂得享樂的文化比自己在台灣的文化好,不過這種「崇洋媚外」的既定想法也在UWC漸漸被打破。隨著生活在以歐美文化為中心的校園、和外國人生活在一起的體驗中,深刻地看到了文化與價值觀的差異。與其說變得更加喜歡自己的文化,更接近的描述是認知到文化的差異(像是國外的個人主義vs亞洲文化的集體主義、外國的要有自信vs儒家思想的謙虛等等的),並且從中去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觀、產生自己文化的自豪。「要對自己的文化感到驕傲才會有自信」變成重要的思考模式。

    在一個所有人都不同的環境裡,對於自己身為「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也更深地刻在心裡。有時甚至覺得自己更像「台灣人」了。在中秋節時因為想家所以第一次吃了月餅,以前從來不關注國慶日的我,在這天將青天白日升到學校的旗杆上,以前從不提的佛教徒身份也被我多次搬出檯面。

    當所有身邊的人事物都不是在台灣視為「理所當然」時,所有和台灣有關聯的事物都會變得無比特殊(珍珠奶茶、米、中文、注音、水餃、小籠包、麻糬),而聽中文歌也變成一種療癒自己和與保持和台灣的連結的方式。對於台灣的認同、喜愛、思念、驕傲都在每個自我介紹中滋生,也隨著在這裡的日子變得越來越深刻。看到許多人因爲國際化的背景而產生自我認同危機,我才認知到和一片土地擁有深根蒂固的連結是一種幸福。「台灣人」成為我最深的自我認同,也是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與中國人的連結>

    有趣的是,來到這裡,也讓我和許多中國人產生了特殊的連結。

    第一次和中國人產生連結時是在一年級露營時(一半的一年級學生在第一個月的月底,一起在一個週末去露營),大家在晚會時輪流用自己的語言唱屬於自己文化的音樂。和中國人一起唱著周杰倫的「稻香」時不禁打從心裡感到欣慰,同時也因為這種許久不見的強烈歸屬感哽咽了幾秒鐘。在這個所有人都擁有不同的膚色、髮色、語言、國籍、家庭背景的環境裡,會讓人更加珍惜跟自己擁有同樣文化的人們,也會讓人更感受到和同樣文化、語言、價值觀的人相處是多麼的輕鬆自在。雖然身為台灣人來到UWC其中一個任務就是讓世界看到台灣與中國的不同,但是兩個國家的相似性依舊讓我開始視中國人為在校園中家人一樣的存在。

    除了更加認識自己的文化,也在這四個月中對於外國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跟體會。

    二、「UWC」體驗

    <人的故事>

    當初來到UWC是希望可以認識來自不同國家的人,聽他們的故事與理解他們的文化。這四個月裡經歷了無限個因為聽到別人的故事而讓自己更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的時刻,在這裡簡單地提幾個印象較深刻的例子:

    在第一次的Peace Council(學校中由學生經營的組織,每週介紹一個跟和平相關的議題。這學期的幾個議題包括:亞美尼亞和亞賽拜然戰爭、伊朗女權抗爭、卡達世界盃人權爭議、蘇格蘭獨立、東南亞移工人權等等的)中便聽到了來自烏克蘭、葉門、黎巴嫩、阿富汗的難民們分享他們的故事,有些人必須要偷渡出國家來到英國讀書、並且不知道何時才能再次見到家人;有些人的朋友、家人、同學都還每天活在戰火與恐懼之下;有些人是朋友中唯一有幸繼續接受教育的人。以前在冷冰冰的螢幕上的新聞,血淋淋地在我眼前被講述著。看著他們眼裡的淚光,也更讓我感受到這些世界議題和我之間的距離真的沒有那麼遙遠。看見他們一個一個堅強又抱著理想地站在大家面前分享自己的故事,我也不禁對他們的韌性與勇氣感到敬佩,同時也再次警惕自己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特權與運氣。我也感到很榮幸能夠在這包容、安全又友善的環境裡遇見這些勇敢的人們,

    在品恩(台灣的二年級學姊)辦的Human Library 聽到有人從小需要幫忙種田養家、因為沒有錢買新衣買書買鞋被霸凌、因為自己的家境被人嘲笑、為了證明自己而用功讀書最後終於爭取到來這裡的機會。一個一個激勵人心又讓人心酸的故事被栩栩如生的講述著,而自己除了感到心疼外,也感受到炙熱的罪惡感正在吞噬自己。自己是生活在多麽幸福,有資源又支持自己的環境,我怎麼沒有嘗試替世界做更多事?怎麼沒有更充分利用自己所有的特權?怎麼沒有更用力地去推動讓世界變的更美好的事?怎麼還在抱怨自己的家庭不好,條件沒別人好?那天晚上帶給我的感動和震撼讓我不禁掉了一個小時的眼淚,同時也再次期許自己能夠開始做出更多改變世界的行動。

    同時也有聽烏蘭學生談論戰爭與創傷、庫德族的朋友用詩寫出他對於自己民族被壓迫的憤怒、了解威爾斯學生對於英格蘭的無奈、伊朗朋友對自己國家封閉的自嘲等等的,這些充滿意義又重要的話題時不時會在UWC的日常中出現。

    <有意義的計畫>

    在這間學校,關注環保和永續是一件很酷的事,而不是像在台灣是個丟臉或著會被嘲笑的堅持。學校的Sustainability Council(學校中由學生經營的組織,每週介紹一個和永續發展相關的議題。這個學期的幾個議題包括:非洲的永續發展、東南亞因為氣候變遷被迫離家的人、糧食主權、殖民主義與永續發展等等)也努力在學校推動週一素食日,並且告訴大家「我們學校吃素不是因為我們喜歡,是因為我們是UWC,我們有我們的使命和理想」。這句話也讓我知道自己來到了對的地方,來到了一個有一群人想要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學校。

    因為希望可以持續做自己來到UWC想做的事-回饋社會-所以我也在整個學期中陸陸續續加入了許多不一樣的計畫。包括Peace Council 的house代表、Sustainability Council 的社交媒體團隊、F21 (由學生組織的組織,致力於改善月經貧窮的問題)主席、下一屆UWC Day 的組織團隊、ALIEM (替難民打造學語言的平台)的課程團隊、24 Hour race(替改善現代奴隸和人口販賣募款)的外宣團隊。雖然我們學校在下午一點就放學了,但是這些不同的企劃填滿了大部分的課外時間。時常會出現忙了一整天沒什麼時間讀書的狀況,不過在做計畫時看到這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們都會覺得一切的努力都很值得。

    <有趣的體驗>

    當然,UWC不單單只是做企劃、讀書、聊天而已。整個學校也充滿了青春又熱血的活動,包括:在大雨中進行house(宿舍)之間的體育比賽、在寒冷的12度下海游泳、半夜五點被學長姐挖起來做house tradition。這學期我也和同學們創造了許多美好的回憶:特別坐一個半小時的火車去看電影、在Sea front(海邊)唱歌跳舞、坐車去鎮裡買冰淇淋、在難民營和小孩玩、和來自七個不同國家的人一起開始倫敦之旅(包括吃各個國家的料理、和中國學生熬夜聊政治、在廣場和陌生人跳舞、在London eye下聊理想、在China town介紹台灣食物給大家)、躺在草地上欣賞滿天的星星。

    其中一個影響我最大的活動便是11月的剃頭了。對於頭髮非常在意的我原本是完全沒有打算要踢光頭(甚至認為要剃光頭的人瘋了),沒想到在當天看到身旁的朋友一個一個快樂地把長髮剃掉後,自己也下定決心要加入他們。由於UWC真的可以算是 once in a life time的體驗,所以自己也覺得想要做一些挑戰自己的選擇。剃了光頭後對自己的不自信被迫自己重新定義自己、找到不一樣且更穩固的信心基礎。有更深刻地體會到AC或許就是一個找自己的旅程、也是重新思考想用什麼定義自己、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好機會。

    三、震驚與不適應

    <對國外文化的震驚>

    從小小的生活細節中都可以輕易地感受到文化的不同。例如:在課堂中,老師問開放式的問題讓學生回答是每天的上課日常。還記得一開始我以為在台灣算是活躍的我應該也可以成為課堂中積極的學生,並且持續用台灣的模式(老師問問題後學生先和老師乾瞪眼3秒鐘,老師東張西望2秒鐘,我再舉手回答問題)就可以順利地進行問答環節。沒想到在這裡,老師只要一問問題大家便會踴躍地舉手和回答(都是4、5個人起跳),接著馬上就輪到下個問題了。大家都有條有理的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也不害怕自己的回答是不「標準」的答案。一開始會被大家有自信且急迫表達自己的熱情嚇到,同時也不知道該如何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但過了一陣子後就習慣了這樣活躍的課堂,同時也更深刻地體會到國外互動式的教育模式。

    <掙扎>

    當然,如果沒有不適應和失落,就不是UWC體驗了。

    英國的UWC是一間非常以歐美文化為中心的學校,學校的學生也以歐洲人居多,或著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從小在當地的國際學校長大的。對於歐美文化只有一些接觸的我常常會遇到大家聊的明星、流行樂、電影、影集、迷因、笑話我一個都沒聽過的狀況。當無法和人簡單地產生共鳴、找到相同的話題時,要融入大家就變成了需要額外花力氣去努力的負擔。有好幾個夜晚都被沒有歸屬感的焦慮與害怕留下壞印象的恐懼盤據,同時也害怕自己沒辦法做到來到UWC希望和不同人交談的目的。

    UWC真的像照妖鏡一樣把自己所有的不安全感、焦慮和渴望都顯現出來,而我也還在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不完美、負面情緒與身體的需求跟極限。在一個完全沒有家人可以依靠、沒有自己的空間可以沉澱(學校四個人一間的宿舍是完全沒有間隔的)的環境下,如何獨立照顧好自己的身心狀況也是一大挑戰。

    每天都不斷地在課業、社交、做計畫之間拉扯,不知道到底把重心放在哪邊未來的自己才不會感到後悔。

    看著家鄉的朋友快樂地與身旁熟悉的人度過最後的高中生活、替青春劃下美好的句點,我卻還在異國他鄉努力去融入身旁陌生的人們。

    由於巨大時差的關係,這邊的一下課就是台灣的就寢時間,所以能夠和家人朋友講話的時間少之又少。學校非常多的學生的家人都是在歐洲居住或工作,所以時不時能夠看到同學們和家人見面相擁的畫面。雖然自己能夠看到在手機上小小視窗裡的家人,但始終明白還要漫長的好幾個月後才能和他們重逢。

    在UWC當然也有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例如整個學校非常強烈的派對、喝酒文化、時常非常具有UWC Value的活動只有不到1/10的學生參加、大部分的人在學期開始一個月後就開始將自己封閉起來停止認識新的人、大家將難民的經歷當作習以為常的故事、永遠只有幾個人做事的分組報告、每個晚上宿舍水槽都會堆滿大家沒清理的碗盤、日常的對話依舊只是淺淺的對話、明明去難民營卻沒有可以實質幫助他們的方式。這些不同的挫折都讓原本對於UWC擁有非常高的期待的我感到很沮喪,也同時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感到失落。

    不過,慶幸的是我有幾個很好的朋友能夠聽我訴說我的不適應和掙扎、分享大家共同的經驗。時常聽了大家的感受,發現並不是只有我在經歷這樣的痛苦時才鬆了一大口氣。「有時候顯示自己的脆弱與難處反而能為身旁也在掙扎的人帶來勇氣與安心。」變成了最大的體悟之一。

    一直到現在,都還在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孤單和怕無法融入的恐懼。同時也努力在每個快要失去勇氣的時刻提醒自己前往的初衷,並且期許自己不盲目的跟隨學校裡的潮流。在無限個感到難過、沮喪、無奈的時刻告訴自已:沒有現在的思鄉、孤獨、惆悵、無奈就不會有未來的自我成長和脫胎換骨。堅定地相信每次的崩潰與流淚都會造就更完整的自已。很明顯地感受到自己的韌性和面對自己的情緒的技巧都被思鄉與被迫建立的勇敢給逼了出來。

    總結來說,這是個由新奇的體驗、豐富的情緒、無數的歡樂與淚水交織成的第一個學期。很期待繼續看見自己在未來的UWC時間裡的變化,期許自己有力量與韌性去面對等著我的挫折與失望,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夠繼續保持著初衷走下去。

    可能是 9 個人和戶外的圖像

    可能是 2 個人、小孩、大家站著和戶外的圖像

    可能是 1 人、站立和戶外的圖像

    可能是一或多人的圖像

    未提供相片說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