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何苹—荷蘭 UWC 畢業年度2020年​​​​​​​

9 March 2019

四個月過去了,都沒想到會那麼快,我有好多好多想說、想記錄下來、想分享的事物,但當自己停下腳步回想到目前為止所發生的事時,感覺自己就像在電影裡,看著左右兩側像火車軌道般的膠捲快速從身旁閃過,一卷又一卷不停地播放…

離開、獨立、包容、溝通、繽紛、自在、擁抱、熱情、開放、溫暖、家人、多元、文化、藍灰色、好冷、標籤、矛盾、羞愧、定位、迷茫、無助、充實、選擇、誘惑、夜晚、沈澱、不完美、限制、自由、彈性、感謝、分享…短短四個月,卻像在播映著人生的片段與課題,有些卷到現在都還有清晰的影像在腦中,有些就淡淡地消逝,但悄悄地影響我、改變我、成為我的一部分。

這不是一下子就能夠解釋清楚的呀,這裡真的不一樣。

|獨立|
離開從來不是一件難事,難的是身邊沒有一個你熟悉的人與事物與環境。
除了吃喝以外,拉撒睡自己打理。和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共用房間、廁所與廚房,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習慣與癖好,一開始會覺得自己應該要包容多於忍耐,但是想想「要一起生活兩年」(然後看看浩劫後的廚房),…沒那麼簡單的旋律就徘徊在腦中,怎麼去調適與溝通是第一個課題。

|繽紛|
從沒有過這麼接近一群如此自然扭動身軀的人們,這是我在台灣從沒體驗過的。
有人閉上眼睛跟著音樂擺動;有人手牽著手或肩搭著肩;有人被推到圈內就舞不自禁;有人已經活在自己的世界… 在這裡,常常一個集會或者分享會結束後,只要播起音樂,就像開啟大家四肢的開關,每個人都開始跟著音樂搖擺,自己也無知覺地跟著節奏、跟著人群,一起融進去了… 這是第一次親身見識到「音樂(跳舞)無國界」,每一個舞圈都是超級大融合,亞洲人也融入其中,雖然不是最瘋的那種,但每一個人都好放鬆、好自在,好喜歡呀。

|擁抱|
現在,我會說「擁抱是一種語言」。
擁抱,對來到這裡以前的我來說,可以和熱情、開放、感謝畫上等號,但現在我會說擁抱就像打招呼一樣,已經習慣每天都會有「擁抱」這個舉動了,還有,一個我這輩子忘不了的記憶跟擁抱緊緊相扣,那發生在生日的前一晚…
從我的室友開始鬼鬼祟祟跟我找話題和隔壁房詭異的騷動等等使我摸不著頭緒的舉動,我就感覺毛毛的… 00:00時,從廁所傳出歌聲,從房門湧入人群,我覺得那時候我就像嚇壞的孩子吧,站在角落、嘴巴應該是有點開開笑著,傻傻地笑著,看著大家。接著是各國語言之生日快樂歌,沒時間感動,因為接著是UWC Maastricht的傳統:Shower, shower, shower…大家邊喊,室友邊幫我脫外套和眼鏡說不然會濕掉,真是好心呀~
濕了一半走出浴室後,我卻感到很多很多的溫暖,因為這大概是我這輩子擁抱最多次的夜晚了。
不管叫不叫得出名字,聊過長天或只是打過招呼,一起做過已經成為印象深刻的事情,短短幾天卻已經幫助過我好多好多的人。每一個人的擁抱都不太一樣,不同語言的祝福、不同高度與力道、不同的溫度,唯一相同的是,好像都在告訴著「你在這裡並不孤單,雖然不是家,但是我們都可以是你的家人,只要你需要,我們都在。」

|多元|
UWC就是個mini world,因為每天與朋友的交流就是在拼湊世界各地文化的故事。
無時無刻都是無數種語言穿梭來穿梭去,在教室、在食堂、在宿舍。在台灣時,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時事、議題,甚至戰爭都離我很遠,但來到這裡後,一切都拉進了距離。不只因為離發生事情的地方距離變近,更是因為有親身經歷的那個人就和你生活在一起,那是一種很難去形容的真實感…。例如當我知道我的室友是辛巴威人時,我馬上就想到前幾年所發生的辛巴威幣值,於是話題就這樣開始了。每天每天,一個又一個的國際議題都在各個對話中熱線直播呀!

|藍灰色|
我必須說,這裡真的「很灰」,常常使我的心情「很藍」。
記得剛抵達阿姆斯特丹時,根本還沒出機場,我就差點把棉被也披在身上穿了,好冷。直到現在,我算是適應了我所在的城市(馬斯垂克)的溫度,可以穿睡衣去吃早餐,但是早晚溫差以及冬天來臨後的日光時數實在是令人感到很blue,但我覺得用gray更適合,因為學校的所有建築基底色都是灰色,天空也都很灰,城市的道路也都很灰…我常常對自己說明天一定要早起,因為要完成xx,但實在是很難在看起來像半夜三點的早晨(6-8點)離開溫暖的被窩呀…。

|定位與標籤|
“I am Taiwanese and I speak Taiwanese and Chinese.”
在荷蘭校區有18個中國人和1個台灣人,那一個就是我。
為什麼我會強調自己是Taiwanese, not Chinese?從小我們的歷史課本與環境所告訴我們的就不一樣了,要去改變一個人既有的觀念是很難的。常常有人問我,有沒有人直戳敏感話題挑釁?有的,而且在場的有台灣人、香港人、中國人,感覺就很刺激吧!當時的我,沒有表態太多,就只是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哇希歹灣郎。
對我來說,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有自己的貨幣、法律、文化,雖然台灣的文化與中國習習相關,但是依然有原始以及後來發展出來的富有台味的本土文化。一直以來我都引以為傲可以出生在這塊美麗的島嶼上,並喜歡分享發生在這座島上的故事,這塊島嶼所給我的多到我感謝不完,其中歸屬感是最強烈的。
當我走出家鄉,周遭的一切都變得不同,「你來自哪裡?」這個問題自問了好多次,當走得越遠、待的越久,回答更是肯定:我來自台灣,那個早晨充滿菜市場叫賣聲;中午熱得要死;夜晚時充滿人潮的夜市的那塊土地、那座島嶼、那個家。

|充實與選擇與誘惑|
「累得好充實」大概是和我媽視訊時最常講的話吧!
我覺得UWC就像一座電影院,每天都有新片上映,但當然下檔的片都還會在二輪再出現或者還是受大家喜愛、炒作。除了把重心放在IB(課業),每個學生基本上都還會有CAS(類似社團,但是分為創意、活動、服務三種性質)和Conference(學生組織),還有學生自己的各種計畫案,以及學校固定有的節日和大大小小的講座…但每個人擁有的時間相同,如何做「選擇」是我覺得在UWC最重要的課題。
每天都那麼多好片想看,怎麼去安排自己的讀書、社交、運動、休閒時間變得無敵重要,尤其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常有一種幻覺就是「這裡的人好像都不睡覺」。交誼廳幾乎是不曾熄燈的,走出房門看到有人在聊天就會想加入,就會想說聊一下就好,等下就回去做該做的事情,結果一個不小心就凌晨了;一個不小心就deadline了;一個不小心才發現自己真是procrastinator… 有些事情該放手就該放、不能貪心、不需覺得會失去;有些時候該克制就該停,不要覺得可惜。
這裡的夜晚充滿著誘惑。
1.學校座落在只要五分鐘就可以騎車到城市的郊區
2.正值青春年華的16-20歲的青少年
3.這裡是空氣中多有一種成份叫大麻的荷蘭
我相信這三個理由應該可以解釋一切,所以時時刻刻都要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自由|
在UWC,「自由」實現在各個方面上,就像一種考驗。
在教學制度、師生關係、學生組織、學生活動、宿舍生活、時間管理…等各個方面,學校幾乎是給予全部的自由。
只要你有一個想法(企劃),有人有興趣加入,隨時隨地你都可以馬上成立組織、和學校溝通發起計畫,一切都是有彈性的。一開始我覺得這不太可能發生,因為有想法只要一個人,但是「實現」需要一個團隊,但事實是:不用怕沒有人有興趣,只怕你是三分鐘熱度,這是組織自由。

老師與學生的角色是顛倒的,學生應該要講的比老師多,這是我所體會到的。
第一次上中文課時,老師就坦承跟我們說她不太會教中文,所以不要期待她能給我們什麼,而是希望我們自己要生出什麼…這是一種嚇馬威嗎?慢慢地,漸漸去習慣上課的模式、了解是怎麼一回事。隨時保有質疑的心是我認為在UWC學習最重要的態度,不要怕去挑出老師的錯誤,因為老師不等於正確答案;不要怕犯錯,因為每個人都會出錯;不要怕講出自己的想法,因為每個人都有權利發表自己的意見。上課就是討論與發表,老師比較像是一個引導者,學生是講者也是聆聽者,一個話題可能成為整堂課的主軸,每個人說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甚至去分析或辯論。這是教學的自由。

|感謝|
假期前的某個晚上,看到好多人圍坐在atrium,day student也不少,唯一不理解的是某些人手上拿的毛線球,那是什麼?我也沒有問,只是先找了一個空位擠了進去,後來才發現就是像intro week時有過的story telling,你突然想到什麼想講想分享,這就是最好的分享時刻,但唯一不同的是,今天這個圈圈屬於「感謝」的。

當一個人講完話,毛線會交接給下一個人,而剛剛講完的人會坐進交接的人的位置。如果可以進行一整個下午,我相信毛線就會織出一個美麗的網狀吧!雖然只進行了一個半小時左右,但是聽了一個又一個故事後,對這個人、那個人又認識了一點,對這個學校又多了解一點;對這個環境又喜歡了一點。

我喜歡大家的真誠,坦誠相待。
說故事告一段落後,大家開始撿起散落在地上的毛線段,然後去找你想感謝的人,送他或她一段毛線。

還在想我該給誰時,感覺頭上有點陰影,剎那間,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不是意想不到,而是…感動吧,我不知道為什麼,從來到這裡到現在,我總是會覺得自己的存在感不大,知道我的人應該不多,畢竟語言的關係,我的社交範圍…這些思緒都在一秒內快速閃過又消逝,因為我發現,他們都不重要。
語言,只是溝通的一種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看著數不清的毛線在自己的雙手手腕,許多人是我意想不到的,許多感謝的話讓我好感動,許多真誠是我好想把握的,緊緊地抱著彼此時,我知道那是言語無法去表達的一種感謝,最真誠的那種。

回想起第一天抵達這裡的我,接收了無數個陌生的擁抱,產生了無數個好奇與疑問…「你會慢慢了解的」這是待了三個月後,我給自己的答案:自己去參與、去體會、去發現,發現這裡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事,我不確定是自己的改變還是環境的改變。在UWC,沒有人阻止你想做什麼;沒有人會跟你說你應該做什麼;沒有人會真的在意你做什麼(聽起來好像不太好,但就是表面這個意思),但當你需要幫忙時,你只要肯開口去尋求,一定有人來幫你。做自己想嘗試的事情,失敗就失敗,因為也沒有人知道你在做,感覺很哀傷,但我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很舒服,喜歡這種沒人拘束,就是做想做的事,把腦袋裡的想法具體化,想盡辦法呈現在自己眼前,這是我以前在台灣不會有的想法,因為以前想法總是在腦袋裡遨遊,最後就消失了、遺忘了…,但在這裡,不試試看是不會知道的。

放假了,該是時候沈澱了。
「為什麼去UWC?」這個從去年就已經住在我的腦袋裡的問題又浮上來。
每一次我的回答都不一樣,因為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人問、不同的環境。
現在,我覺得我還是無法清楚地回答這個問題,但唯一能確定的是:這是一個我不去嘗試會後悔的挑戰。 
「絕不要把UWC當作人生的至高點,UWC並不完美。」這是我心裡一直惦記著一個貴人和我說過的話,UWC讓我走出了舒適圈,真正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後,才會知道世界比想像中大好多好多;才會知道自己所欠缺的是什麼;才會更去認識你來自的地方、重新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