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羅宣恩—哥斯達尼加 UWC 畢業年度2020年

9 March 2019

UWC哥斯大黎加校區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但卻又不失生活的便利性。整座校園無違合感地融入大自然中;你可以在清晨趕往教室的迴廊上看見蜂鳥飛舞在路旁枝椏間,到了傍晚時,則會被突然出現在宿舍門口翻垃圾桶的浣熊嚇到。鬣蜥、犰狳更是常常和我們大眼瞪小眼地各自佔據在草坪上的一方。但是出了校園,步行十分鐘內就有各種的商店行號,雖然不像大都市繁華熱閙,但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的食衣住行卻是綽綽有餘!
在這裏近半年的時間,我看見和發現了很多新的事物,也有了許多新的感受。但我覺得最有成長的是這些新的人事物,刺激我開始重新檢視自己的想法和整構思維。

我剛來到哥斯大黎加分校,因為人生地不熟、也沒有二年級的台灣學長姐,但是有這裡有許多中國的學生,他們的友善和相似的文化及語言,讓我覺得和中國學生在一起時會特別的親切,中國學生習慣有自己的交友圈,他們從不吝嗇地和我分享,我也很喜歡他們。然而在相處的過程中,我心中有時候會有些許的罪惡感,一方面我清楚知道我是台灣人,我有自己的國家認同,但這是必須很小心處理的界線,另一方面我也覺得都來到UWC了,怎麼老是和華人膩在一起說中文呢?我不是應該多了解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因此我要求自己要勇敢踏出去,多結交不同語言和國家的朋友。能踏出中文這個舒適圈,我曽經感到驕傲,畢竟過去的我是怕生及慢熟的人,我很開心結交到幾個談得來的朋友,他們來自歐洲和西亞,我們在一起學習,一起玩樂,但有時也會討論大家不同文化、以及各自家鄉裡種族的概念和問題,或是政治意識的衝突等等,這時我也開始反思我自己所處的中華文化(亦或是台灣文化?!)我想所有的文化都是美麗而值得尊重的,這也當然包含了中華文化,但是如果我因為政治意識而一味地避開中國人,或是不覺得自己的文化、語言美麗,我是不是落入了一種膚淺的狹隘,文化之重和語言之美都應該凌駕於國家意識之上的,不是嗎?

我還記得有一堂ToK(知識理論)課上,有一個尼加拉瓜的同學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對一個族群的刻板印象是從哪裡來的? 我們常常認為刻板印象是在還沒真正認識到一個人之前就產生的既有印象或想法;但我們有沒有想過也許在我們跟一個人相處過後,也逐漸形成我對這個人解讀的印象和想法,這個印象和想法就會客觀正確嗎?難道不會太單面嗎?除此之外,刻板印象是好是壞呢?對這個議題我想了一陣子。在來UWC之前我告訴自己要不帶偏見的對待人,但一學期下來,在接觸一些特定族群文化之後,我開始理解有些刻板印象其實是錯的,又或是過於簡化某些意象但卻能快速描繪勾勒出這個民族或族群的特色。
來自亞洲的我,也常常要面對別人對我對亞洲的刻板印象。有時我會覺得厭煩,覺得這些標籤並不代表我的全部;所以用同理心出發,我們對族群的印象,對文化的解讀都可以有許多面向的,我想我還在學習這個重要的課題。

這所分校有兩百多個人共同生活在一個校園裡,人和人的交往是頻繁而熱鬧的;也因為這樣,一開始我很擔心也很在意別人會如何看待我,擔心有人會因其所見而輕易地分類我或定義我: 例如我跟亞洲人在一起,就會有人認為我只待在亞洲的小圈圈裡;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又或是我若在圖書館讀書,於是就有人會認為我是書呆子;到了週五晚上我若不出去玩,就代表我是個無趣的人...這些看法有時會使我生活得不太自在,總有個疙瘩在心裡。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領悟,也許我心裡一直有一個理想中大家認為的完美UWC Experience,但卻沒想到其實選擇做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對或錯,而且就像學長姐常說的,每個人都會有他自己獨特的UWC Experience。做自己心裡真心想做的、認為對自己最好的事就足夠了。

最後我想再和大家分享一件小插曲,有天我和其他同學坐著Uber回學校,大家談論著UWC的同學,每個人的個人特質都很鮮明出眾,也非常優秀有才華。司機聽完我們的談論後發表了他的想法,我覺得非常適合作為我UWC第一學期心得的結尾。 他說,他觀察了很多他的朋友,有些人很優秀、有些人很平凡,但最優秀的人不見得人生就一定非常成功;平凡的人有時也有特別的成就。所以努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有機會能夠為他人,環境和各種生命做出貢獻,才是我們都應該追求的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