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t 德國校區 畢業年度2026

UWC RBC第一學期回顧
UWC Robert Bosch College 我與我的第一學期
這篇reflection是從我的零碎日記裡提取出來的。回顧的時候再次感受到自己是多麼的幸運與幸福,我想感謝支持我在國外探索的家人,感謝在德國當地給我幫助的余家人,感謝陪我一起體驗IB和UWC的朋友們,感謝台灣理事會給予這個機會。
《想家》
想家是一奇妙的感受,它如海嘯般,預測得到會發生卻總是來的措不及防。剛到學校的第二個禮拜六,早上醒來的我卻忽然在床上哭了出來。因為想家想爸爸了,在台灣的週末,他會走來房間叫我,現在只能自己聽到室友的動作聲後起床。又或者,一天晚上和朋友走回學校,從一戶人家的窗戶中看到一家人在看足球比賽,兩人瞬間就因為想家有點傷感。這些乍看之下非常微小的事物,卻總是意外能夠挑起心中想家的思緒。我因此格外感謝爸爸在弗賴堡當地的朋友一家,第一次去阿姨家之後,再次感受到“家”的感覺,除了食物真的很好吃還帶有家鄉味之外,在飯桌上和大家聊天也很自在、溫馨。記得剛到德國的兩個禮拜下來,覺得這裡的天氣、環境真的很美,但卻好像是蒙上一層距離的美,沒有熟悉的母語,也缺少一種在台灣會有的放鬆和安心感。直到那天晚上坐在後座回學校的時候,看著窗外忽然覺得這裡沒那麼陌生了,也許因為在美國讀書時有爸媽載著的似曾相識感跑出來了吧。我也格外感謝媽媽在冬天從台灣寄來的包裹,裡面塞滿我喜歡的台灣零食,是媽媽精心去各個店裡集合出來的。
《聽了不同故事,新聞上的內容不再遙遠》
在這裡,會有獨一無二的寄宿學校體驗,不過更獨特的是,你會遇到世界各國的人,他們讓所有在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不再那麼遙遠。不管是加薩走廊的衝突,烏俄戰爭,又或者敘利亞內戰,這些常常出現在新聞上的武力衝突,我們時常透過傷亡數據來去感受事情的嚴重性,卻時常忘了,每個數字背後是影響無數親人、好友的悲傷故事。除了學校舉辦的special focus day, special focus week, 點燈默哀活動等,同學們之間也會談起自己家鄉的情況。有時候和朋友們聊完天後,我會覺得自己非常渺小,為什麼有資格在這裡,他們親身經歷過戰火的殘酷;看過載滿乘客的巴士在眼前被炸毀,聽過連夜的槍炮聲,忍受過與家人分開的悲傷冒險逃往他國,並在異國以難民身分重新生活。還有太多太多故事,不該是任何人要承受和經歷的。我們都還在認識這個世界,我們都還在學著理解彼此的立場;我很珍惜UWC給我這個機會,以不同角度更真實與貼近的去看世界。
《寄宿學校》
寄宿學校絕對不是一個最理想的生活環境,儘管有良好的設備與隔板圍出的私人空間,但因為總是與人24小時相處著,有時不免會覺得很疲憊和不全然的放鬆自在。大家要學著和室友們協調相處;什麼時候關燈,什麼時候儘量不要有朋友來訪,什麼時間有鬧鐘比較合理等等。不過,也有很多回憶是寄宿學校獨一無二的。因為一同住在校園內,我們能和朋友們一起瘋狂,一起抱佛腳到23點,一起熬夜看電影,一起臨時起意去看足球比賽,一起在凌晨兩點叫pizza外送等等。生病的時候,我們離彼此不遠,有人泡茶,有人送食物,有人送作業。沒有一個環境是完美的,我想我們總是要學著如何在不同環境下找到自己的生活平衡點,學會面對那些不完美,創造相印的獨特回憶。
《課外活動不斷挑戰自我》
除了有繁忙的課業,課外活動總是一再強將我們推出舒適圈。在台灣的我,從沒想過,自己會在6度的天氣下,餓著肚子,沒網路,沒手機和朋友睡在義大利邊境小鎮湖邊的長椅上。那是每學期一次的project week,學校會給有限的金費,讓我們在沒有師長的陪同下,在校外以一個禮拜的時間去完成我們的project。也因此,整趟旅行中的伙食、住宿、交通,絕對不是最舒適,甚至非常有挑戰。時常為了省錢,在戶外長時間等待火車和巴士,各組也常發明出稀奇百怪的食物。的確當下非常挑戰個人的極限,也非常挑戰團隊的和諧;如何在又餓又累的情況下,和平分工和平共處等等,但這類的經驗相信不是和家人旅遊能體驗到的。
--2024年12月寫於丹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