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a 中國UWC 畢業年度2025
十年級的Sophia回顧過去一年在中國UWC的經歷,在中國UWC學習也可以收穫滿滿的!
正文:
不一樣的高一:UWC CSC FP 一年回顧
〈前言〉:
2/28日,晚上10:10,我正坐在書桌前,手機的一聲震動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打開一看,” I am delighted to formally offer you a place at UWC Atlantic” (我很高興正式向您提供英國UWC大西洋學院的學位)。
從收到英國分校的錄取通知那一刻起,我為這學期設下了一個目標:「不要留下遺憾」。我知道這將是我在中國大陸度過的最後一年,因為明年我將前往英國分校繼續我的學業。因此,我希望這最後一年能夠充實而有意義,並且在離別時我不會對自己後悔。這學期,我的態度與以往不同,我學會了活在當下,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在 CSC的日子。同學們都在過著「第一次」,而我則在過著「最後一次」,這獨特的感受讓我愈加勇敢嘗試,不再被他人的眼光和期望所拘束。每當害怕與不安籠罩,我總會問自己:「我如果不做,明年會後悔嗎?」而這問題成為我勇敢前進的動力。
一、活在當下
〈反正就試試看〉
我在這學期中發起了一個名為「舊生帶新生」(Buddy Program) 的計畫,旨在幫助新生順利適應學校生活。這個計畫起源於我自身的經驗,當初進入這所學校時發現這方面並未受到學校足夠的重視,因此我決定自己發起這個計畫。為了讓計畫更加順利實施,我與校長、副校長和教導主任進行了會面,討論了計畫的目標和實施方式。
回想起國中時期與校長開會時的情景,因為在學校待了相當長的時間,我們彼此都很熟悉,這讓我感到比較輕鬆和自在。然而,這次的會面與之前有所不同,這所學校規模較大,我之前並未與校長有過交流,因此我感到比較緊張和不安。但這份緊張並沒有阻礙我繼續向前,我決定勇敢地面對挑戰,因為我深知這個計畫對新生的幫助至關重要。
然而,計畫的進行並不一帆風順,學校曾答應協助我們,但卻未能履行承諾。面對這樣的困境,我沒有氣餒,反而積極主動地尋找解決方案。我不再依賴他人,而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找到了克服困難的方法。這段經歷讓我學到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原來我也有能力獨立面對挑戰,我也可以成為他人的領路人。
這個計畫讓我感受到成就感和喜悅,因為我知道自己為新生們帶來了幫助和影響。透過這個計畫,我發現了自己的潛力和價值,也更加確信自己在這個社群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是我加入 UWC 的最初動機,當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出改變和貢獻,我願意繼續成為其中的一員,影響和啟發更多的人。
與同學在assembly (周會)上介紹 Buddy Program
〈不被「完美」束縛〉
在4/18日,我們學校組織的「FP 項目週」終於起程了。本應該辦在上學期的活動,因為疫情的關係被延到了這學期。學校希望我們在項目週學會獨立、踏出舒適圈,並安排了各種「體力活」的活動。其中最重大的,就是登山。登山活行的方式是將學生們分到各個小組,以組為單位爬指定的山。我被分到了第三組,而「第三組」將成為最「出名」的小組。
我們第三組的路途非常坎坷,突如其來的暴雨、指導人員的設備故障、對路線不熟悉等因素,使我們原本應該下午四點抵達營區的計畫,被硬性改為「被困山中8小時」。當時我們因為迷路,跟路線的位子走偏了,導致我們被困在山谷裡,被迫待著等待救援。我們就這樣,穿著被雨水浸泡的裝備、沒有水、沒有食物,從下午三點坐到了晚上九點多。等待的同時,我們有人安靜休息、有人聊天、而我旁邊有帶相機的同學開始:錄遺言。雖然那時只是為了抒發情緒讓自己不那麼緊張,懷著開玩笑的心,但因為救援隊遲遲早不到我們的定位,老師和領隊的手機也皆被大雨浸濕而無法開機,我們心中真實存在那一絲恐懼的心情。幸好,因為有同伴帶了屬於違禁品的平板,在家長群組裡將定位發給校方,救援隊有找到我們。等到救援隊到來時,我們依舊需要靠著自己的能力走出去,我們摸著黑,從九點多開始走下山,當走到平地時,已經到了隔天的凌晨一點多了。
項目週時,我和組員們下山後的合照
我離開CSC的前一週,有一位同學傳了微信問我:「妳有空嗎?我想採訪妳」。我當時相當訝異,畢竟我沒有跟這位同學聊過幾次天,也沒有被面試過。但抱持著「試試看」的態度答應了她。我被她採訪的那天,正是我離開CSC的前一天。那天,我去了學校的 Learning Center ,看到了她和另外兩位同學親切的招呼我。一開始仍有些緊張,但開始錄影之後,我們就像聊天一樣,輕鬆的講了半個多小時。聊到項目週時,我們的對話情緒來到了轉折點,本來高興地聊著開心的回憶,突然聊到了與死亡擦肩而過的經驗:
“Which group were you in on Project Week? ”「妳在項目週是哪一組的呢?」
“ Group 3 ”「第三組」
“…Do you regret it?「…妳後悔嗎?」
我愣的一下,我想到不在我們這組的同學,每當得知我們是「傳說中的第三組」時,會想聽我們陳述事情的過程、會想找個「替罪羔羊」責怪、會覺得我們應該後悔這次的活動。但我一點都不後悔當「第三組」的成員之一,有一點都不後悔跟著學校去了這次的項目週。我們的經驗雖然不是完美的,雖然比其他組別刻苦,但卻拉近了我們彼此的關係,更為這次活動留下了不可取代的回憶。也就是因為我們的項目週第一天就如此刻苦,使剩下的幾天有「倒吃甘蔗」的感覺,接下來的活動皆難不倒我們!
於是,我的回答是:
“No. It’s the mistakes that make it memorable” 「我不後悔,因為是路上的絆腳石讓這趟旅行變得更加甜美難忘」
二、「我」是誰
〈文化認同〉
身為台灣的新移民二代,在這片土地上,我擁有著與眾不同的生長背景。在學校時,曾經有大陸的同學們好奇地問我:「妳英文這麼好,又不講方言(台語對他們而言是台灣的方言),真的是台灣人嗎?」這樣的問題讓我感到無所適從。我的語言環境與大部分台灣人不同,英文是我從小就掌握的母語,而我成長在中英雙語的環境中:在外講中文或英文,在家則是英文的交流。
面對這樣的情況,有時我會擔心自己無法成為一個好的「台灣代表」:我不熟悉台語,家中的英文書籍也遠超過中文書。然而,隨著學期的歷練,我漸漸領悟到一個重要的道理:「文化認同沒有正確答案。」我不需要去迎合他人對於台灣文化的期待,也不必讓自己局限在別人給予的定義中。文化認同是多元且多樣的,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生長背景和價值觀。我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並不僅僅是語言或書本的表面,而是我內心深處對於這片土地的感情和連結。
〈不為了迎合別人而活〉
這學期,我最珍視的課程是「綜合人文課」,有同學戲稱它是最「水」的一門課。而我在上學期卻對它有所不以,覺得這門課浪費了太多時間。然而,這學期我的態度大轉變。在這堂課中,我學到了更多關於地理、歷史和經濟的知識,同時更深入地理解到這些學科之間的聯繫和交融。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期末考試以小組答辯取代了傳統的紙筆考試。這樣的形式強調團隊合作、分析數據、媒體素養和統整信譽等能力的培養。在答辯中,我感受到了共同奮鬥的力量,也體會到彼此協作所營造的智慧火花。這樣的學習方式讓我對知識有了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更熱愛學習。
期末答辯的現場
三、總結在中國的這一年:
去到中國之前,每次跟別人提起我要出國,迎來的第一個問題往往是:「去哪裡啊?」而當我信心滿滿地回答「中國呀」,對方的反應有驚訝的、有困惑的、有敬佩的,但我最常聽到的回覆依然是:「為什麼,很危險欸!」。但回顧我在中國的這一年,我發現現實根本沒有想像中的可怕。
在台灣,我遇到了不少人對中國大陸有一些不正確的先入這主的想法。他們總是對我說,中國大陸是「危險的」、「學生只會讀書的」、「需要膽戰心驚的」,但現實並非完全如此。到了學校時,我曾被我的英文課上的同桌問起:「你們台灣是怎麼看待中國的?」,面對這個問題,我選擇如實回答,以理性的態度跟他敘述一些台灣人可能有的刻板印象。這位同學也出乎意料的願意聆聽,聽完還試著同理了這些想法。在中國時,雖然依舊有遇到學長因為網路發言被政府視為不適而微信被停用、有遇到「內卷」到凌晨三點還在讀書的同學、有遇到計程車司機逼問著我對兩岸關係的看法,但這些僅僅是中國的一部分。每個地方都會遇到極端的人,而同理,在中國也會遇到很多很好的人。
我遇到的老師和朋友大多數是抱持著「想互相學習」的態度,更經常聽到他們以「我學過的『真相』是xxx,妳呢?」但當然,我依然會在課堂上被問到:「妳對兩岸關係有何看法呢?」或是當我提到台灣時被同學指正用詞,改成「咱們中國」。
出發前,我在面試中被問到:「妳會如何跟中國大陸的學生聊台灣/兩岸關係的議題?」而我的回答一直是:「不會想著要改變他們的想法」,而到了學校之後,我發現這個回答半對半錯。我遇到的同學們雖然大多數是善良的,是願意尊重我的,但難免會遇到一兩位特別激情的朋友。這時,我非常認同我當時的答案;我在學校的時間僅僅一年,認識這些同學只有幾個月,當我試圖去改變他們從小被灌輸的概念,如同對著牆壁理論,在他們眼中,他們被教的是對的。UWC的核心價值之一是「相互責任和尊重」(Mutual Responsibility and Respect)。我們雖然無法理解對方的想法,也很難接受對方的理念,但我們能做的是「相互尊重」。我們雙方都盡量保持理性思考,以「尊重」代替「被迫接受」。
四、離別
還記得去年的這個時間,我剛離開就讀了8年的學校,離開了在台灣交的第一批朋友,離開了把我呵護培養大的師長們。這次的離別,卻顯得格外隆重。
我的母校,與我在台灣的家僅一條馬路之隔。 UWC CSC,卻與我的家隔著一道海峽,更與我明年要就讀的學校相隔8個時區。我在母校認識的師長、交的朋友,每當我假期時回到台灣就可以見到他們。但為了見到我在UWC CSC 認識的師長朋友,許多卻因為地理因素要靠著「緣分」才能再相見。
從小,因為在同一間學校讀了8年,跟同一群同學享樂,在同一個環境成長,於是我習慣了「慢熟」的態度。可以慢慢熟悉環境,慢慢認識周遭的人,不急著speed run自己的「夢想清單」。但今年不一樣,今年顯得格外的短,如同一眨眼,就來到了離別的那天。還記得,上學期每天盯著手機的倒數日記的我多麼期待著能回家,這學期這份期待卻伴隨著不捨的情緒。
離開 CSC 的前一天跟朋友出門拍的合照
<總結>:
我明年即將遠赴英國分校,面對著新的環境和新的開始,我內心充滿了期待與挑戰。
擁有這個前往英國分校的機會,我感到無比幸運。我相信,我可以依靠過去這年的動力,再度啟程,勇敢地迎接新的挑戰。我知道,每一次的別離都是為了更好地尋找真正的自己,不斷地探索和成長,將離開CSC的不捨轉為在AC努力的動力!
最後,我要感謝這一年的經歷和成長。感謝UWC Taiwan理事會,讓我有機會在中國讀高一,讓我遠赴英國讀完高中,讓我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和價值。感謝我的所有老師,(在上述提到的採訪中,我被問到我最想感謝的老師是誰,而我卻無法只說出一位老師的名字,我在UWC CSC遇到的每位老師都是我一輩子的好導師!)是你們的陪伴和教導,讓我更加堅強和自信。感謝我的所有朋友,尤其是我們的「九人小組」,謝謝你們當了我的姊姊、數學老師、人生導師、等等,你們將成為我離開 CSC後最想念的人。最後,最重要的,感謝我的父母,雖然不在我身邊,卻每天依然照三餐跟我傳訊息,讓我依舊有家的溫暖。
未來的路或許充滿荊棘,但我將懷著堅定的信心前行。我期待著在英國分校的學習經歷,期待著遇見新的朋友和老師,期待著更深入地了解世界的廣闊與多樣。讓我帶著這一年的寶貴經驗,充滿著期待和希望,踏上新的旅程,繼續追尋著夢想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