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羽婕 加拿大 UWC 第二學期心得

25 June 2022

羽婕在加拿大UWC第二學期心得,很有點鳳凰涅槃的境界👏👏👏

 

走進溫哥華機場,上飛機睡覺,走出桃園機場,這十幾個小時彷彿是一晃眼的事,對著檢驗人員不小心脫口而出的英文,心裡還沒察覺到自己身在何處,直到潮濕與悶熱迎面而來,熟悉的感覺用身體的記憶呼喚我,那一刻才清楚地意識到,原來我回來了,親愛的臺灣。

現實的生活正像是纏綿在一起的長長的膠卷,我們的回憶和期待只不過是選擇其中的精彩圖片。 — — 艾倫.狄波頓《旅行的藝術》

 

九個月,時間過得好快又好慢,再次走進機場,心中的感覺好複雜。

 

第一次不在家人身邊的過年
今年的農曆過年,正巧遇到我在UWC的第一場雪,雖然沒有積雪遍地,但對生長於亞熱帶地區的我們卻是又一次驚豔。那時的我因為身邊朋友離去而正值低潮,但看見大家興高采烈的樣子,便加入了一起準備食材和生火、寫春聯和交換不知道哪裡變出來的紅包的行列,竭盡所能在這個異國荒涼的島嶼上營造過年的氣氛。那時我明白了他鄉遇故知為什麼會是人生四大喜之一,因為雖然人漂泊在國外,卻感到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真的很溫暖也很有力量。

 

 

跟學校裡其他華人一起吃火鍋,還有在除夕夜的寒風中倒數新年!

 

壓力與困難接踵而至
第二學期開學沒多久便是考試週,壓力大可想而知;同學們從世界各地回來,為確保所有人的安全與健康,學校選擇以宿舍為單位隔離、線上課程、分流用餐等政策,使得我們錯失許多與朋友交流的時間,雖然同在一個校園卻咫尺千里。二月初時,又因為發生了嚴重的仇恨言論事件,洗去了返校相見的歡樂,也使得我其中一個朋友被迫離開,接連引發全校對種族歧視議題、每個人擁有的特權(priviledge)等討論,讓我更真切地見識到人並不真的生而平等、有太多方面都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當我還正在試圖從思考到實際行動的過程中,疫情再一次開始在校園中橫掃肆虐,每天十幾個人快篩陽性(全校只有約200人),總是不斷更新確診和隔離人數,看著班上同學一個個消失,除了感慨也很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生病的人。

 

 

疫情過後,大家分別參加不同的 Project Week,我選的是寫歌,和朋友們到錄音室錄音和拍影片!

 

徜徉於自然,永遠不會嫌多
學校裡我最喜歡的,莫過於這渾然天成的自然之美,簡直無可挑剔。厭倦了臺北城市的喧囂,小島生活總能讓我重新感受到真正的存在,而自然療癒了心,看著人們竟也覺得可愛。那些散落在日常的片段美好堆疊成塔後,我才驚覺濾鏡下的世界並不那麼糟糕,比如清晨在凜冽寒風中走向沙灘等待日出,空堂時在無人的校園裡漫步體會悠遊,午後時在安靜的圖書館角落欣賞陽光透過窗櫺的明媚,傍晚站在船塢上迎著海風品嚐夕陽的溫存,深夜在帳篷裡用微弱的光閱讀胡晴舫的《旅人》,凌晨不開手電筒走進森林裡感受黑暗與星空。生活在開車近一小時才能到市區、走十幾分鐘有有湖有海有山林、爬上天文台便能仰望滿天星斗、常有浣熊、鹿、熊和其他野生動物出沒的地方,如果晴空萬里躺在草地上以面受花,就像臺灣的冬陽能同時溫暖身心;如果細雨迷濛坐臥江口,總有種煙波江上使人愁的詩意與美;如果遇到下大雨又有興致的夜晚就去葬花 — — 就是《紅樓夢》裡林黛玉做了三次、擁有不同象徵意義的那件事 — — 葬去一部分的自己、捨棄自己舊有的偏見,使我重生。

 

 

這是從我房間就能看到的櫻花。深夜時我會爬到屋頂,享受一個人的寧靜與自然的美。

 

來到UWC,不就是想多做些考試以外的事嗎?
臨近期末,考試、小論文(Internal Assessment)和報告的壓力接踵而至,我封閉了自己,甚至連吃飯時間都不到食堂社交,只為了完成待辦事項。直到某個交不出報告的凌晨,我發現自己不再是那個知道怎麼考好試的學生,更清楚自己始終沒有擺脫掉在乎成績的這個標籤 ── 如其他們對我們東亞學生的刻板印象一樣 ── 驚覺自己正在背離來到這裡的初衷:好好認識身邊的人。這很諷刺,我是為了看見更寬廣的世界才來到UWC,身邊圍繞著一群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學校也提供資源讓我們實踐,我卻還做著在臺灣就能做的事。

 

 

戲劇課的其中一項作業要和組員合作,一起編導出一部十五分鐘的表演,再寫八千字的分析報告。

 

當我們終於可以不去特別提到彼此的國籍時,才真正放下成見
還記得去年剛到學校時,總是很興奮地和「來自不同國家的人」聊天,想從他們身上印證自己學過的知識,對於「異國」下意識地感到憧憬與崇拜,總把對方當成特別的人來對待,連說話都小心翼翼。但經歷過這一年,已不再像初來的劉姥姥,滿心驚奇地指認每個人的國籍,而能自然而然地與大家交流,就像在臺灣交朋友那樣的平凡,加上環境使然,越來越能與人用英文流暢地溝通,逐漸累積對UWC的了解使我擁有控制感而安心,從一開始把出國留學視為長期旅行,到現在能踏踏實實地過每一天,我才了解原來平凡地過生活就能很滿足。

 

 

幫朋友(也是我的室友)慶生!

 

撕下標籤,才使我們真正認識彼此
一開始,我始終無法理解為什麼我們的校區與城市那麼遙遠,若想培育有影響力的人,不就應該讓我們更接近真實社會嗎?在UWC,我們常強調「特權」,包括國籍、種族、性別、經濟背景、身份地位等等,我不再擁有一切的優勢,也知道有太多人的生活我根本無法想像,其實我很平凡很普通,頹靡之餘卻也了解到校區偏僻的用意,是為了盡可能剷除造成不平等的因素,使我們在這個群體中學習尊重、謙卑和放下成見理解彼此,這也是UWC最難的可貴的地方:你可以公開承認自己的Queer身份、不同膚色的人們齊聚一堂,身旁有一群願意響應你瘋狂點子的朋友。記得有個停電的夜晚,因為天黑的太早,人們都無所事事,便點起了燈升起了火,圍著中央的光源聊天,我才發現原來失去能區分貧富的電力之後,人們終將回歸生存的本質,縱使我們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其實那麼相像。

 

 

一起參加氣候變遷遊行的室友們,還有宿舍離期間最溫暖的朋友們!

 

青春是一本太過倉促的書,我們含著淚,一讀再讀。 — — 席慕容〈青春〉

UWC是我第一次體會到住宿學校的特別,它使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不間斷地相處,可以在夜晚的火爐邊閒聊,可以為了藝術表演徹夜不眠,可以和彼此分享家鄉的文化與美食。這也是我第一次有了室友,知道他們的生活、喜好與祕密,每天見到彼此已成了習慣,有時抱怨著惱人的小事,卻也因此忘卻了這份珍貴多麼得來不易。因為機票的關係,無奈只能提早離開校園,雖然知道明年還會回來,卻也明白有一大半的人或許這輩子很難再有機會見面,也可惜著沒再多和許多人交流,更甚有些人從沒說過話……直到坐上車離開前,我們擁抱彼此,有默契地不提到未來與離別,因為旅途上的萍水相逢,將會以緣份使我們再次相遇。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如果有機會能和一年前的自己聊一聊,一定可以發現那個抱著不切實際幻想的自己已經有所成長,UWC引發了太多思考,觸及到過往生活中從不需要思考的問題,有時會質疑自己為什麼不繼續待在舒適圈就好?從打破舊有的價值觀,感覺一切都混亂失序,到現在終於開始學著接受,並重新定義、思考自己是誰和能做什麼。走出國,意味著過往擁有的優勢不再,也才明白我所渴望的「跨出舒適圈,直面自己的感覺,設下目標,去做也許你過往不敢做的嘗試,和世界產生碰撞」原來會那麼痛:受盡了被剝奪自己優勢的挫折、承認自己不夠完美、接受有些現實就是沒辦法改變。生活了一年,終於懂得拿掉異國文化的濾鏡、拿掉對出國留學的嚮往、拿掉崇洋媚外的文化對自己的影響,我才明白UWC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對每個人都有不同方面的影響,無論是對自己或對世界的了解,參加了什麼活動學到什麼樣的能力,都是由自己在每天一連串的選擇中決定了自己的UWC experience。我們抱著改變世界的夢想,卻發現區區一個人、一個青少年實在太渺小,幾乎無法為一個更好的社會做出貢獻,也許短期內還沒辦法看見顯著的成長,可是至少UWC給了我們能夠了解他人的環境,且UWC改變了我們,讓我們未來能去改變世界。

 

 

我最喜歡的 Pearson(UWC加拿大校區的名字)的陽光!

2022 端午 有陽光的台北午後
2022/01/09~202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