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黃品恩 英國 UWC 第一學期生活分享

25 June 2022

UWC 從來都不是讓人證明自己的地方,在那些華麗精彩的照片背後,都是挫敗和心傷。學會與失敗的自己共存,接受自己的不足,才會遇見更好的自己。謝謝品恩不吝嗇地分享她的脆弱,UWC 絕非烏托邦,想申請UWC的同學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翻開日記本,仔細閱讀這一整個學期留下來的文字,嘗試從內容零散但數量龐大的字句中,整理出來到UWC這三個多月以來的心得。最後發現,能總結我第一學期的,是這樣的一句:

「原來,這就是真正的UWC」

圖 / 程惟揚

UWC是我高中三年夢寐以求的地方

還記得高一剛得知有這樣一個學生背景多元、充滿社會使命感與行動力的學校,對於在台灣教育體制下雖然表現得不差,卻充滿壓抑和痛苦的我來說,無疑是心之所向。

於是我花了三年的時間,勇敢、努力的投入熱愛的領域,把自己準備好。然後說服爸媽,並放棄已經申請上的大學,毅然決然選擇前往UWC。(相關閱讀:UWC完整介紹&申請經驗&心得

八月底在機場告別家人、真的抵達英國的時候,一切感覺就像在作夢一般,好不真實。

「我的夢想成真了…!」

即便當下的我因為第一次與家人分別而眼睛紅腫、因為長達14小時的飛機和隻身一人扛著3、40公斤的行李而疲憊不堪,但內心的興奮與期待依舊不減。

那時候的我不知道的是,我的夢想成真了,卻也,很快就破滅了。

在機場告別家人 (圖 / Serena_JE Photographer)

 

剛抵達的不適應:生活、語言與社交

剛來到UWC,我因為生活、語言、社交、食物、環境等各方面的不適應而相當辛苦。

兩週的隔離期間,每天既吃不飽也睡不好,再加上第一次體驗毫無個人空間的住宿生活、又第一次需要自己打理生活的一切,疲勞、慌亂與不安侵蝕著我的身心。

 

剛抵達學校:凌亂的房間

但除了這些之外,更困擾我的,是語言、是社交、是和他人的對話與相處。

雖然本來就知道自己英文表達還需要加強,但憑藉在台灣考試能輕鬆拿高分、平時能順利和外國人交談的經驗,我以為自己不會那麼辛苦。怎知,才過沒多久就發現,我大概是…

「全宿舍英文口說最差的一個」

面對來自各種不同國家、文化的同學,我很希望能和每個人好好交流。但因為英文沒辦法像其他人那麼好,光是要聽懂大家非常快的語速、適時簡短回應他人的問題,就都需要很努力了,更遑論自己還要主動社交。

宿舍一起隔離的兩週,有好多時候,當看著大家聚集在草地上聊天、聽音樂、跳舞,我選擇待在房間。並不是因為不喜歡、不想加入,才沒有跟大家一起聊一起笑;而是因為輕鬆、開玩笑的口語英文我根本很難聽懂、無法加入對話,因而沒有辦法融入在情境當中。

圖 / 程惟揚

開學後,課業填滿了生活

開學後的課業則更是把我推向深淵。因為英文能力不足,上課時我需要非常專心才勉強能聽得懂,下課後則需要花上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完成作業,甚至要額外和老師要簡報預習,才能夠跟得上課堂進度。

如果說這裡的教育就跟台灣一樣,單純聽講、讀書、準備考試,那我這樣的學習方式或許還能讓我維持不錯的成績。

但又因為IB教育著重思辨、論述、寫作等知識「應用」與「輸出」的能力,這些都是我在台灣教育體制下很少培養的,因此,面對著沒有任何一題選擇題的考試、無時無刻都要繃緊神經的課堂,每天我都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各科筆記(真的花很多心思在課業)

 

明明來到了UWC,校園中充滿著很多課外活動及還不認識的人等著我去探索,但每天我最在乎、最放在心上的事,不是去體驗這裡的文化、不是去透過各種活動學習新的知識,而是把待辦事項清空、把所有必要活動都完成,否則就會影響到下一天,導致壓力滾雪球般的越滾越大。

這樣的生活當然不是我所期待的UWC,但我也根本無能為力。

圖 / 程惟揚

乍看豐富的課外活動,其實內部是空虛的

不過,即便課業為我的生活帶來那麼多壓力,我依然沒有就這麼忘記自己來到UWC的初衷,每天只要有空,我還是很努力參與校園生活,希望能在UWC的環境中汲取國際文化的養分。

舉例來說,中午時間我會嘗試和不同人一起吃午餐、對話,而非只待在說中文的群體中;每天晚上學校有不同學生組織(Council)舉辦各種議題的工作坊,我也都儘量參與,雖然從來不是活躍的人,但也擔任Wellbeing Council的代表,並參與過永續環保組織發起的「COP26罷課遊行」等活動。

COP26氣候罷課遊行

 

而在CAS方面,我加入羽球社,並因為打得不錯而被選入羽球隊;我也加入Lighthouse,一個類似「孵化器」的學校組織,專門提供各種資源,協助有想法的學生把解決社會議題的點子變成實際行動。學期間我們辦了一場全校性的大型活動,以及和歐盟高峰會(EU Conference)合作的工作坊與會議。

歐盟高峰會 EU Conference(圖 / Lighthouse)

這些大大小小的頭銜聽起來好像很多、很厲害,但誠實的說,在每一個活動之下,我感受到的,卻有種「華而不實的空虛」

以Lighthouse為例,開學時我們嘗試舉辦一場向全校介紹我們組織的活動。就我的想像,辦展覽、分享會、有內容的去做快閃宣傳等,都能讓有想法的學生真的認識我們。

但當時大家提出的點子,同時也是受到認同的,都是偏向食物、派對、音樂等娛樂、好玩的元素。於是最後,我們準備了點心和飲料、邀請了樂團,也成功辦了一場聚集非常多學生的活動。但說真的,我能感到到當天來的學生們大部分結束後還是不認識我們組織。

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前方的樂團表演

而其實,這也是我整個學期在校園中感受到的風氣。原本以為來到UWC會經歷許多深度對話、深入認識身邊來自不同背景同學的故事、進而認識更大的世界。但實際上,除了學校中少數重大活動以外,同學之間的社交大多停留在表面的對話,也就是打招呼、問候日常、討論娛樂和校園瑣事等。

學校中有理念、有深度的活動幾乎都非常小眾。一方面是因為大家都很忙、校園裡的活動又太多,導致人群相當分散;另一方面也因為課業相當耗費心力,多數學生無力在課外花太多心思於很深的議題,相較之下,娛樂性質的活動似乎更能吸引大家的目光。

當然,很精彩、讓我印象深刻的活動也是有的,例如當阿富汗同學分享著自己家鄉正經歷戰爭的狀況、當身為巴勒斯坦難民的同學訴說著從小到大在難民營的經歷、又或是當跨性別的同學解釋著一路上遭遇的誤解。這些真的都讓我相當震撼,也很慶幸自己有機會來到UWC、認識這個世界的多元。

但這些比較認真的活動,相較於每週的派對或娛樂等,真的太少發生了。

 

Queer Conference 活動會場佈置

 

重感冒帶來孤獨與無助

而就在我因為課業填滿生活而心力交瘁、課外想融入校園的氛圍也因為語言和文化而受限時,身體的虛弱更是把我糟糕的狀態推向高峰。

還記得在秋假期間,我先是被室友傳染而咳嗽咳不停,接著又發燒到全身發抖、無力,最後則是吐,自己一個人無助的躺在健康中心過夜。

圖 / Unsplash

 

當隔著電話和遠在台灣的爸媽通話時,曾經那樣舒適、受到照顧、被關愛包圍著的生活,以及離開臺灣以來獨自一人經歷的各種辛苦,一一在我腦海中浮現。我終於忍不住潰堤。

從小到大,我似乎從來沒有為了要維持生活、照顧自己,每天都過得這麼疲憊、辛苦;沒有因為課業,壓力大到即便熬夜也做不完作業、顧不好成績;沒有因為語言限制了表達能力,而造成人際關係上、學習上這麼多的挫折和困難;更從來沒有隻身離家,沒有感受過這麼強烈的孤獨和無助。

 

圖 / Unsplash

 

雖然來到UWC是自己的選擇,但那一刻我真的好懷疑我當時的決定、好想就這麼回家。我不理解,為什麼來到這裡的我,狀態反而比以前在台灣更差了?曾經的勇氣、行動力和能帶給人溫暖的能力,來到這裡後,似乎反而都失去了?

圖 / Unsplash

 

一心一意為了SAT和政治報告而封閉社交

而即便我一直想著要做點改變,依舊忙碌的生活也讓我無法動彈。

11月,距離先前報名的SAT只剩下一個月的準備時間,白天為著上課、活動、作業實在分身乏術的我,只好規定自己每天5點起床讀書。

天還沒亮就趕緊起床讀SAT,還要小心翼翼不吵醒室友

 

原本還維持著勉強撐得下去的平衡,結果又突然出現一個政治課的「期末口頭報告」,不僅要運用課堂學習的政治概念去分析政治議題,更需要把內容全部背起來,沒有簡報、沒有稿子的講10分鐘,期間全程錄影。

 

這樣的任務對幾乎從來沒有用全英文演講或報告過的我來說,是個巨大挑戰,也讓本來就已經很緊繃的生活,又更加令人喘不過氣。

於是這時候,我從原本還會努力在課業的夾縫中參與社交、吃飯時間和人對話、各種有興趣的活動還是抓住機會參加,到完完全全排除所有額外事物、一心一意只想著要把兩項大任務完成

那時候的生活是這樣的:

每天早上5點起床練習SAT、8點上課、中午不去食堂吃飯、放學後直奔回房間,然後就一直從中午做政治報告到半夜、早起再繼續準備SAT……。從閱讀上百篇資料,到寫完近2千字的報告,最後再一字一句把它們背起來,這整個過程真的充滿了淚水。

 

努力準備政治口頭報告

終於,在12月的第一週,我一次完成了這兩大任務。

這麼努力、一心一意為著目標堅持、無論多麼困難都沒有放棄的我,以為會在任務結束的那一刻,像以前在台灣一樣,得到身邊家人、朋友的肯定和鼓勵;沒想到,當我解除壓力、想回歸正常生活、重新融入群體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像是已經和整個校園脫節了一樣。

 

 

吃飯時間,我嘗試在食堂找人聊天,但一群一群逐漸穩固的朋友圈,讓我不知道該如何融入;而在聖誕晚宴的時候,當二年級們根據一整個學期的觀察,一一頒發適合的title給一年級時,眼看著身旁其他人陸續獲得了「Dancing Queen」、「Sweetest Smile」、「Master Chef」等頭銜,我滿心期待,不知道自己的什麼特質會被大家看見、記住。

沒想到,最後我獲得的竟是一個「Ghost」的title,代表著整個學期很少和大家互動、常常自己在房間裡過著幽靈般的生活。

聖誕晚宴獲頒「Ghost」頭銜(圖 / 程惟揚)

 

雖然是開玩笑,但這樣的結果,依然讓我相當受傷。直到那時,我才意識到,原來我以為自己自從來到UWC以來就一直很努力在生活、很努力在跟人相處,但其實,在他人眼裡,大部分時間我就是一直在做自己的事,根本沒有真正融入在這個校園中

也是直到那時候,我開始去回顧自己一整個學期究竟把時間都花在哪裡、得到了什麼?以及「來到UWC,我要的到底是什麼?」

 

圖 / Unsplash

 

才發現,因為從小到大在學校一直都表現得不錯,我從來沒有因為上課完全聽不懂、和別人討論完全表達不出內容,而被當成「笨蛋」;但來到這裡,因為語言的關係,無論在課業、人際關係或課外活動,我幾乎沒有任何一件真的做得好的事。

而也因為接受不了被看輕的自己、接受不了努力了卻還是做不好的自己,我於是在課業上投入大量時間,因為那是最可能直接看見成果的。但,這麼做的同時,我卻忘了問自己…

即便真的拿到高分、即便讓大家覺得我很聰明、很厲害,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這真的是我來到UWC的目的嗎?

 

不,顯然不是。

那一刻,我終於開始意識到自己應該要好好認識身旁的每個人,好好認識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價值觀和想法,因為我之所以來UWC,根本不是為了讓世界縮小到只剩房間和電腦,而是為了開拓視野、為了看見更大的世界。

 

來到UWC的目的:看見更大的世界

 

理想中的UWC生活

於是,在政治報告完、SAT結束後,學期最後一、兩個禮拜的時間,我拼命努力去克服恐懼和語言障礙,認識校園中不同的人。雖然剛開始就跟原本一樣失敗,也就是聊到一半經常尷尬的不知道要講什麼、不一定聽得懂別人的問題或非常快的語速,又或是勇敢找人對話卻被忽略。

但…這一次我卻不像之前一樣,一遇到挫折就這麼放棄。

我上網搜尋了各種和人深入對話的方法,學習抱著好奇的心態和人交流,也事先準備好輕鬆但又可能聊得深的話題(超好用的方法!)

我把每一次的對話都當成「實驗」,每天早餐、午餐、晚餐時間,以及每一節下課,都去找不同人嘗試,失敗了就再換人或換題目。

而也隨著放比較多心思在社交,慢慢的,我也找到越來越多友善的、不會讓我感受到講英文很有壓力的人,進而開始有了越來越廣泛的交友圈,同時也和原本的朋友更加親近。

 

最好最好的朋友

 

另一方面,由於意識到校園中較少深層對話與深度交流的風氣,我也開始和同學策劃著舉辦「故事分享」的活動。

因為相信來到UWC的每個人都有著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我們想去挖掘這些大家生命中的寶藏,想促成大家願意去互相分享故事的風氣,想讓所有人都能更認識彼此真實的樣貌、建立更深層的信任關係,想讓每個人透過不一樣的故事去看見更大的世界,也想讓UWC變成更接近我們想像中的樣貌。

 

理想的UWC生活:彼此更深層的信任關係

或許是最後一週的課業不像先前一樣繁忙,讓我終於能盡情的去探索這個校園;也或許是我真的把重心從課業轉移到了其他面向,讓我能花更多心思與人交流、思考自己真正想做什麼。

無論如何,學期的最後,我確實發現自己似乎活出了想像中的UWC生活,也突然好享受在校園中能和他人交流、能自由安排自己課後生活的每一刻,甚至根本捨不得放假。

 

總結

這三個多月的UWC生活,經歷了想像和現實的巨大落差,這是為什麼我會以這句話來總結:

「原來,這就是真正的UWC」

但經過校園生活最後幾週思維的調整,我認為這句話後面似乎應該再補上一句:

原來,這就是真正的UWC…嗎?

不,真正的UWC生活才正要開始!

圖 / 程惟揚

後記

就這樣,不知不覺度過了在AC的第一學期,很誠實的說,和期待中、想像中的相比,揭開面紗以後,我並不喜歡真正的UWC、不滿意自己這三個月的生活。

那是因為,UWC對過去的我而言,一直是一個夢寐以求的地方。我努力了好久、放棄了在台灣的好多幸運,毅然決然選擇前來。我以為它會是一個教育理想國、一個什麼都會很美好的地方;但其實恰恰相反,來到UWC,幾乎是把所有我生命中還沒克服的缺點或不擅長的事物一一挑出來,攻擊我、帶給我考驗。

有時候我會忘記自己到底為什麼要來這裡?在台灣過得好好的,身旁隨時有愛我的家人朋友、自己也能輕鬆取得好成績、好成就,為什麼要來到這裡,讓所擁有的一切全部歸零?真的有必要讓自己這麼辛苦嗎?這樣的磨練,真的值得嗎?我不斷不斷在懷疑自己當初的決定。

但也或許,這就是UWC最讓人又愛又恨的地方吧。因為成長本來就是由跨越困難和挫折而來的;而要了解最完整的自己,本來就是要先把自己打碎、嘗試各種喜歡不喜歡的事物,再慢慢拼湊出自己最理想的模樣。

最讚的羽球夥伴

 

而也是直到後來,我才發現原來UWC並不是一個你把自己丟進來,就會自動長大的地方。UWC在各個面向都提供了最充足的資源、環境,例如文化多元性、例如IB課業的困難程度、又例如豐富到參加不完的課外活動。常常真的會覺得一切都太多太滿,也來得太快了,一件接著一件,讓人沒有任何喘息的空間。

不過,也是因為這樣,才讓人真正懂得去反思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有沒有需要為了追求完美而拼命努力?」

「有沒有勇氣,去放掉那些可以為自己贏得掌聲的事,而把時間花在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做得好,但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

原來,理想的UWC生活,是要自己去從琳瑯滿目的選項中取捨,選擇出真正最在乎的那幾個,然後自己去動手努力創造的。

理想生活要自己去動手創造(圖 / 程惟揚)

 

這一整個學期,一路上真的有太多太多的辛苦、不適應、擔心、害怕、不知所措了;明明知道這是自己選擇的路,但這些從未經歷過的複雜情緒、從未面臨過的壓力和挑戰,以及過程中不停產生的自我懷疑,都讓我好想好想回家。

還好,現在的我在經過回顧與沈澱後,重新充飽了電。我不敢說下個學期的生活會有很多轉變或會真的變得很精彩,但我知道,我會像一直以來的我一樣,很努力的面對生活、堅持不放棄的追尋著理想。

只是這一次,我的目標不再是「讓人看見我是誰」,而是「讓我自己了解我是誰、想要的是什麼」。

2021.12.27 品恩 凌晨3點於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