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zel 中國UWC 畢業年度2025
UWC|世界聯合學院中國校區第一學期回顧
圖一:Hiking Zhixing組織的爬花山活動 超累
「剛結束八天多的旅遊,聽著回春丹的鮮花坐在順風車回學校的這段路上我竟然萌生一種「回家了」的感覺。這還蠻可怕的,我竟然這麼快就把一個陌生的地方認成了家。」
這是剛結束十天的十月黃金週假期後我在備忘錄裡寫下的話,而現在的我坐在前往內蒙古呼和浩特的火車上也有同樣的感覺 — — — 我竟然把那所在蘇州的校園當成了家的一部分。
這學期確實平平穩穩的過去了,我會嘗試在短短篇幅中說出這將近四個月的酸甜苦辣。
課業方面
這學期的UWC體驗對我來說是非常值得一再回憶的。我有著一群很好的朋友、過著還算規律的生活,吃得好、穿得暖,盡力去做每一件事情和每一個作業。
CSC據說是所有UWC學校中課業最繁重的一所,但我認為和以前在高中的課業壓力相比還算可以接受(也或許是因為現在還只是第一學期而我的選課也不算難)。和在台灣六年的「臺式教育」不一樣,在UWC一個班只有十幾個學生,大家拿著一台電腦在八點半的時候陸陸續續進教室找個位子坐下,上課有許多討論、說服、提問的聲音。在我十二年來受到的教育影響,我從國小時頻頻舉手逐漸變成機械性抄著黑板上重點、不去思考對錯的學生,有時候還能放空睡覺後再找同學抄筆記。但在這裡,學生是主體,老師只是傳遞知識的其中一種媒介,所有知識都要靠你主動去爭取:老師給的題目、作業等等。舉例來說,我的其中一門課是學電影的,而我的老師從來就沒有具體講過電影理論或如何拍攝,而是直接讓你動手寫劇本、拍戲、剪片,從做中學習。(但這其實也取決於每個老師的風格)
雖然課綱是定好的,但IB給老師發揮的空間很大,基本上老師想上什麼都可以,只要跟著課綱上的有教到就好。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天氣很好,我們一進教室就跟老師說:「老師,天氣這麼好能不能讓我們到中央草地上面上課呀?」於是我們那堂課就全班一起躺在綠油油的草地上、聽著音樂討論著心理學裡面的篇章。還有一次因為其他中文課老師烤地瓜給他們班上的學生吃,我們為了也吃到烤地瓜在課上以「中文課吃烤地瓜的必要」和老師進行了一番關於烤地瓜和中文的關係的激烈辯論,最後也真的吃到了烤地瓜!
在常熟的課上(雖然也蠻看老師的)常常會發生一些這樣子很隨意的事情但也是因此讓每天一成不變的上課生活多了很多的趣味。
圖二:我的選課
補充一下,Theory of Knowledge是每個IB學生必修的課,在課上老師會問你一些很抽象的問題,像是:你覺得知識是可以共享的還是只能屬於一個特定群體、你覺得科學知識一定優於其他領域的知識嗎…等等、很像哲學課,在其他課堂上也會有ToK內容,旨在讓你理解「你是如何『知道』的過程」,而藉此讓你的學習經歷更有因果關係、而不是死死的只是裝著知識但不會活用。
每間UWC開設ToK的時間都不太一樣,像是在常熟分校的話是整個dp1學年,上學期一週兩次、下學期一週三次,還有開中文課程。雖然ToK在學期中不算分,但是每學期都會有exhibition (展示,基本上就是口語報告),然後最終你的IB成績也會有一分是ToK的。有很多人覺得ToK沒什麼用,但我覺得這還蠻取決於自己上課的心態是想要獲得知識還是想要鞏固自己的觀念 — — 在ToK中最可貴的就是一步一步知道自己是為什麼而學、自己的知識能應用到哪,而且每次上課都可以和同學辯論自己的世界觀還蠻有趣的!
CAS (Zhixing)
IB三大要素的其中很大一項就是CAS (在CSC叫做Zhixing 知行),而在我們學校不只可以選擇三個Zhixing,還能成為其他Zhixing的非正式成員或者參加hub(非官方Zhixing)。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詳細講過的Diversability Week 就是其中一個服務型Zhixing:Children of Stars(來自星星的孩子) 的活動,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Zhixing。我們每週都會到常熟市內的自閉症中心做志工,帶自閉孩童們一起玩耍、運動、畫畫、學習。而我也參加了各種Hub,像是Genki(日本文化)、Latin Dance (拉丁風格舞蹈)和 Empossible (簡單來說是促進學校工作人員權益的組織),雖然這些活動在以後不會顯示在IB成績上,但卻是我認為最UWC的一部分 — — 我們只是因為興趣和共同目的而聚集,並嘗試將這個社區變得更好。
圖三:Genki一起做大阪燒
圖四:我的所有Zhixing合照(包含Unofficial)
做Zhixing活動就像以往在台灣的時候做社團一樣,不過學校會更支持你們的決定,只要你申請還會有活動經費補助,像是我們舉辦活動啊、到校外做實驗啊、甚至你參加別的Zhixing的活動都可以申請補助(我就免費的爬山和看電影過)。雖然如此,但最重要的還是要主動爭取:去想出新的想法 、去規劃、去實現。合理且有新的規劃學校是不怎麼會反對的。
這也是來CSC之後我改變的比較大的點之一。我一直都是空有想法卻懶得實踐/怕失敗而不去嘗試的人,也因為以往傳統高中對社團的不重視,我頂多就是遵照社團傳統辦辦寒訓或成發。但來了CSC後,當真的成為整個社區運作的一份子,當想法真的可以被學校高層聽到,我真的開始嘗試跨出那些以往因為惰性或害怕而不敢做出的行動。勇敢舉手、做了再說,是我在這邊學到最大的收穫。
活動
接續上面所說,學校除了Zhixing外也有很多自發性發起的活動。像是我處在的組織ARDEI就不是Zhixing,是一個以消弭彼此偏見和歧視的組織,我們會不定期舉辦討論會討論一些在大型集會沒辦法討論的主題(包含台灣人的身份認同這類敏感話題)。學校也有很多學生舉辦的隨機討論、草地表演或音樂會,甚至運動會都是學生自發性舉辦的(也會有一些很好玩的像是和校長吃午餐)。我像往常一樣自己組了樂隊,在學校的各個演出中爭取表演機會。此外,我也和一群亞洲同學舉辦了Asian Day亞洲日,用亞洲傳統夜市的形式宣揚我們各自國家的飲食特色、一起弘揚最重要的UWC價值之一:慶祝和包容不同celebrate and embrace our differences。有時候我們可能只有兩個禮拜不到的時間去準備這些事情,但當大家都懷揣著熱忱並相信彼此時,我發現事情其實很容易成功的。
圖五:Day of the Death
圖中這個活動是拉丁美洲的同學舉辦的亡靈節活動,也向學校申請了經費,而我作為宣傳和化妝部門的負責人參與了這個活動的籌劃。學校裡常常會有這樣不同文化的活動舉行,也是一個很好的認識其他文化的機會:你不一定只能是活動的參與者,也能成為籌劃者,和這個文化的同學更深入的了解他們舉辦這個活動的起因。
圖六:Asian Day夜市 台灣攤位
之後應該會再更新一篇文章仔細說一下亞洲日的東西!
圖七:國慶日的我們
台灣困境
作為在中國讀書的台灣人,最先會面臨的果然還是身份認同問題吧。
台灣人面臨的困境可以說是我在這所學校除了課業壓力外遇到的最大挫折,也是時常致使我心情低落的罪魁禍首。
首先,眾所週知,在學校我們是不被考慮在國際學生的範圍內的,但是我們不只和其他國際學生一樣來自一個不一樣的國家理事會,也一樣的對這個陌生的國家一無所知,只是恰巧也會說中文罷了。學校在幫國際學生處理電話卡和銀行賬戶(因為在中國一定要有在地銀行卡才能比較方便的付錢)時直接忽略了台灣學生的需求,甚至在我自行辦理完的三個禮拜後才後知後覺地問我「你是不是需要辦銀行帳戶」。而在UWC Day時,學校發郵件給所有國際學生徵求UWC day的歌單,唯獨台灣學生沒有收到;他們還發郵件通知所有國際學生在某天要到學校操場上拍穿傳統服飾揮舞國旗的影片,想當然爾台灣學生對這件事情也是渾然不知。更過分的是,學校的中國老師、副校長等都會對你的國籍或公然或隱晦地糾正,你也不能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有關台灣國旗的東西。
我常常覺得不知所措,國際學生把我們當成也會講中文的萬事通(但我們跟他們一樣對中國一知半解),但中國學生也會因為我們的口音很輕易就將我們認為是「另一種人」。在我們學校中國學生和國際學生之間隔閡很深的情況下,台灣人總是會變得裡外不是人,不知道自己該融入哪個群體而無所適從。幸運的是我有一群對我非常好的朋友,我們會在假日一起在廚房做各自國家的傳統早餐、互相分享帶來的零食、在我被學校氣得哭出來的時候勇敢地在路校長面前為我辯護。有他們在,我感覺像有了靠山一樣,有他們在我感覺像有了家。
圖八:好朋友做的傳統墨西哥早餐
學校裡的老師也常常支援我。學校的一個英文老師的妻子是日本籍,除了常常邀請我到他家玩之外,也會跟我說日本人永遠跟台灣人站在一起。我會勇敢地在Panel Discussion上傾訴我作為台灣人在學校的身份認同困境也是老師向我保證會捍衛我的安全、鼓勵我勇敢地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才讓我有了這些底氣在這個地方說出我真正的想法。在中國的日子我常常會有很強烈的撕裂感,因為整個社會環境對於我的身份來說就是一個絕對的結構性暴力。明明說是「同胞」,住宿卻只能訂接納外賓的昂貴酒店(我曾經在大晚上的入住時才知道我訂的青旅不能接受台灣人)、到處都要走很麻煩的外國人通道,我常常只能苦笑地接納這個現實。經歷過這些不愉快的種種,我才發現我更愛更愛台灣了,我才發現那些我以前認為稀鬆平常的瑣事,卻是來中國之後費盡千辛萬苦都無法得到的。
但是至少在這所學校,我能用盡自己的努力去告訴所有人我的國家和中國到底有多大的不同。我和不懂兩岸關係和歷史的土耳其同學科普為什麼我們會有現在的困境、舉辦亞洲日並大聲說出這是來自台灣的滷肉飯、在學校公佈欄上紀念和宣導228紀念日。我並不是想要推翻學校的任何政策,只是想在不違反校規的同時和大家介紹我來自中華民國,簡稱台灣,是一個很小的國家,卻聚集著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切。
圖九:和平紀念日當天我寫的文章
自我成長
總的來說,在課業或知識的成長還是有的,但這半年的經驗中,更珍貴的還是我在心境上的改變。我不再是以往那個有些懶惰、或因為完美主義而拖延一切的人,現在的我會說出:做了再說!一話。我也開始勇於邁出腳步嘗試以往認為不會在我人生中出現的事物,不再因為害怕而主動遠離。我變得更愛我的根、我的家人、我的家鄉和我的朋友了。有他們才有現在的我,我十分感謝他們讓我能體驗這些獨一無二的經驗。
我也踏上了一趟走訪八個中國城市的獨自旅行。這個之後有空再說吧,但不可否認的是眼界開闊了之後,心境真的會平和很多。
Looking forward to my term 2 in UWCCSC!
Please enter some content for your blog post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