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昀蓁 中國UWC 畢業年度2023
就讀於中國UWC十年級的Tanya分享她這學期的成長:
今天是放假第一天,我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宿舍裡,回想著從八月出發到現在的一切。邊打字,邊聽著〈拜啟 給十五歲的你〉,一首最近又被我拿出來單曲循環的歌。旋律裡唱著—
敬啟者:此刻 讀著這封信的你
現在在哪裡 做些什麼呢?
十五歲的我 有著無法向任何人訴說的煩惱...
是啊,十五歲的我,徬徨又迷惘。剛認識UWC便被她深深著迷,回過頭面對那一大疊,又深又抽象的申請書,好多都是這輩子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怎麼辦?雖然初次嘗試並沒有被錄取,但這是第一次,UWC帶我去到舒適圈以外的世界。十五歲的我,一定無法想像,自己的生命也有幸經歷UWC。
在這不平安的2020年,出發前一刻,身邊的人不斷勸我三思再三思,真的要去嗎?我憑著一股不知哪來的勇氣,還是叛逆的出發了。8/28,結束隔離,正式踏進UWC,成為CSC Comunity的一員。而等著我的,是漂亮的校園,嶄新的生活,還有......失望。疫情之下的校園,少了很多回不來的國際學生,本應豐富的文化碰撞,也隨之減少,當下的我有點迷失了來到UWC的意義。隨著越來越多的作業、報告淹沒生活,我更是無瑕思考這些。只是一昧的認為,UWC value 裡的diversity, 消失了。但其實,大部分國際學生都不在的情況下,反而更推著我與中國同學們,認識和梳理彼此,隔著海峽兩岸的特殊關係。原來,Diversity還在,是我不夠勇敢的去找別人聊。記得某個晚餐後的湖邊聊天,我有意的把話題帶到文化差異。我們約定好沒有什麼題目是不能談的,也沒有什麼事情是理所當然應該知道的,feel free!想問什麼就問什麼。我們分享彼此的媒體和與論,如何評價對方;島嶼和大陸所提供的成長環境,如何影響我們看世界的角度;我們也聊著對方歷史課本裡寫的台灣和中國,結論是笑著說原來這麼不一樣。那時,我在心中許下一個小小的願望,希望這三年CSC的經歷,能夠讓我用更平等、正常、有條理卻不失情感的視角,面對隔著海的我們彼此。經過幾次這樣的對話後,我也更積極的學習自己的文化,渴望重新拾起荒廢已久的台語。我想,是因為意識到,自己能成為別人認識台灣的窗口,而更努力的想內化這一切吧。又一次,UWC提供了從前不曾經歷過的交流與思考。謝謝當時勇敢開口的自己,和與我一起分享的Y。如果沒有那次的起頭,或許我還是只會抱怨學校,也因此錯失了理解身旁同學、腳下這片土地的機會。
像是開關被打開一樣,不只是與朋友間的聊天,課堂中也有許多機會分享台灣。經濟課上,大家在討論面對疫情時,政府和民眾的應對措施。我們幾個台灣人便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分享,實名制口罩、每天兩點的記者會、SARS之後台灣人所展現的團結,這些面對疫情的「日常」,此時此刻都成為課堂上寶貴的資料。大家常覺得UWCer都很有國際觀,但究竟國際觀是什麼?世界這麼大,沒有人能夠知道,每個角落正在發生的每件事情。國際觀對我來說,是在尋找自己的文化和理解他人的文化的過程中,學習更open-minded,更柔軟的處理不一樣的人、事、物。
這四個月,常常會有一剎那做到了以前從來沒有成功過的事情,或突然發現自己長大了,在內心尖叫「原來我做得到」。這四個月,也嘗試了超級多的人生第一次。每一個UWC Experience都像是一顆種子,很多事情或許現在沒有答案,但不急啊,來到UWC不就是段理解自己和理解世界的旅程嗎?把那些疑惑放在心底,有一天,終會發芽,摸索出屬於自己的路吧。衷心感謝所有幫助我來到UWC的人們,這四個月是我生命裡很特別、很珍貴的經驗。希望未來的自己能在看到這些文字時,依然記得初衷,記得為什麼來到UWC。不因習慣了而麻木,永遠保有對世界的好奇。願自己和親愛的Daiwanese家人們,都能好好生活,好好吃飯睡覺,勇往直前的繼續這趟旅程。
寫於2020年12月20日